新世基坦洋(福建)茶業集團有限公司怎么樣?
新世基坦洋(福建)茶業集團有限公司是2010-06-28在福建省寧德市福安市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于福安市社口鎮坦洋村(原福安茶廠內)。
新世基坦洋(福建)茶業集團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50981557556276P,企業法人新穎,目前企業處于開業狀態。
新世基坦洋(福建)茶業集團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茶葉種植;旅游資源開發;休閑觀光活動;精制茶加工;農產品初加工活動。在福建省,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531928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100-1000萬 規模的企業中,共1712家。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于優秀。
新世基坦洋(福建)茶業集團有限公司對外投資4家公司,具有0處分支機構。
通過百度企業信用查看新世基坦洋(福建)茶業集團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坦洋工夫茶的歷史
坦洋工夫茶的歷史
坦洋工夫茶的歷史,坦洋工夫茶是我們大家都非常喜歡的一種茶類,又是一種老少皆宜的營養茶,擁有非常豐富的營養物質,對我們人體有很大的幫助,那么坦洋工夫茶的歷史是什么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答案吧!
坦洋工夫茶的歷史1
坦洋工夫的歷史
閩紅三大功夫茶之首的坦洋功夫紅茶,是福建省福安市紅茶品牌。首創于清咸豐元年既(1851),當時的"坦洋功夫"紅茶名聲鵲起,遠銷荷蘭、法國、日本、東南亞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更為荷蘭、英國等國家貴族所青睞。遙望當時清朝正處于受鴉片侵害的年代,作為泱泱大國的華夏財富在不斷的向海外流失的時候。坦洋工夫茶卻峰回路轉般為我國掙回了無數的財富。民國4年既(1915)"坦洋功夫"紅茶與國酒茅臺一起在萬國博覽會上贏得金獎,躋身國際名茶品牌之列。留下"閩紅精品天下高,坦洋功夫列榜首"的'贊譽。可謂迷倒天下茶葉愛好者。明洪武在位第四年,福安坦洋村的村民發現了野生的菜茶,在清咸豐元年成功的研制出現今坦洋工夫紅茶。光緒年間,安微官員返鄉時候將其云南移植——滇紅。2007年1月16日,福安坦洋功夫國家地理標志名稱保護正式通過國家批準。認定該產品的地理標志名稱為"坦洋功夫"。以百年老字號"坦洋功夫"區域品牌提供了法律保障。2008年"坦洋功夫"成功注冊證明商標。并作為中國申奧第一茶登上國際舞臺。同時被英國王室列為供茶。在二零零九年時候成為了我國第一個國家標準的本土產品。"坦洋功夫"是綠茶經過發酵烘制而成,產值約占全球茶葉總產量的80%。由于選料嚴格,工藝考究;是紅茶之上品佳麗,保健功能尤見非凡。
坦洋工夫茶的榮譽:1915年與貴州"茅臺酒"同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享譽中外,曾是英國王室專供茶。近年來,政府強力打造"坦洋工夫"品牌,2006年福建坦洋工夫集團生產的"坦洋工夫"被列為"中華名人特供茶",并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坦洋工夫"證明商標注冊已被國家工商總局受理,并制定了相關標準,進一步規范坦洋工夫紅茶生產加工,福建坦洋工夫集團生產的產品多次在國內外大型茶事活動中獲得"茶王"、"名茶獎"等獎項,產量、質量呈逐年上升,品牌效應逐步擴大,被列為福建省主打品牌產品,全市年生產坦洋工夫紅茶產量1000噸,產值1.2億元,主要銷往歐盟、日本、俄羅斯及東歐、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
2013年由國家商務部組織中國企業家代表團參加第31屆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經過國家商務部對國內上萬家企業的篩選后,鑒于新坦洋茶業集團在企業發展、項目建設、產品推廣、技術研發等方面的突出貢獻和良好聲譽,經國家農業部、國家商務部推薦,新坦洋茶業集團被選為中國紅茶代表參加巴拿馬第31屆國際貿易博覽會。
北京時間2013年4月20日,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中南美洲國際洽談會上,由巴拿馬貿工部部長隆重宣布榮獲第31屆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紅茶國際金獎單位:中國新坦洋茶業集團,并親自新坦洋茶業集團董事長張錦華頒發巴拿馬自1915年來第一枚紅茶獎章,世界客商與巴拿馬人民共同鑒證坦洋工夫重現中國紅茶榮耀的輝煌時刻。1915年坦洋工夫憑借自身的天生麗質和精湛工藝在"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一舉奪得金牌獎章,為坦洋工夫成為民族品牌和世界名牌奠定了歷史地位。時隔一個世紀后,在福安市委市政府重點扶持打造下的新世紀坦洋工夫風采依舊,新坦洋牌坦洋工夫再次榮獲"2013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再次向世人證明了福安市坦洋工夫在國際市場的地位和影響力。
坦洋工夫茶的歷史2
坦洋工夫茶的歷史
坦洋工夫,主要分布穆陽、福安及屏南北部等地。坦洋工夫源于福安境內白云山麓的坦洋村,相傳清咸豐、同治年間(公元1851年—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進四)者,試制紅茶成功,經廣州運銷西歐,很受歡迎,此后茶商紛紛入山求市,接踵而來并設洋行,周圍各縣茶葉亦漸云集坦洋,坦洋工夫名聲也就不脛而走。
自光緒六年至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881年—1936年)的50余年,坦洋工夫每年出口均上萬擔,其中1898年出口3萬余組。穆陽長一公里,設茶行達36家,雇工3000余人,產量2萬余擔(參看《閩東志》)。
其優質核心產區位于歸嶺一帶,收條范圍上至政和縣的新村,下至霞浦縣的赤嶺,方圓數百里,境跨七、八個縣,成為福安的主要紅茶產區。運銷荷蘭、英國、日本、東南亞等二十余個國家與地區,每年收外匯茶銀百余萬元。
當時民諺云:“國家大興,茶換黃金,船泊龍鳳橋,白銀用斗量。”后因抗日戰爭爆發,銷路受阻,生產亦遭嚴重破壞,坦洋工夫產量銳減。50年代中期,為了恢復和提高坦洋工夫紅茶的產量和品質,先后建立了國營坦洋、水門紅茶初制廠和福安茶廠,實行機械化制茶,引進并繁殖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云等優良茶樹品種,1960年產量增加到5萬擔,創歷史最高水平。
后因茶類布局的變更,由“紅”改“綠”,坦洋工夫尚存無幾。經有關部門的努力,坦洋工夫又有所恢復和發展,1988年產量達8000余擔。
紅茶銀駿眉PK坦洋功夫
坦洋工夫坦洋工夫·新坦洋
——用心制茶 用心賣茶
在經歷了普洱茶的瘋狂和北京奧運的激情之后,2009年的中國茶市似乎有些平靜,然而,讓很多人意外的是,一直以“墻內開花墻外香”著稱的紅茶,卻在這看似波瀾不驚的國內市場背后,刮起了一股紅色旋風。
特別是在它的誕生地福建,“紅”潮帶動了整個福建紅茶產業的異軍突起,甚至已經影響到了烏龍茶的市場,這其中,作為閩紅三大工夫之一的坦洋工夫功不可沒。而以傳播福安茶文化、振興坦洋工夫品牌為己任的福安茶企自然成為領頭羊,引領著福安茶業的悄然崛起,福建新坦洋茶業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2009年7月29日,福建新坦洋茶業股份有限公司福安會展總店隆重開業,茶葉產品涉及原產地系列、桂冠系列、陳香系列及禮茶等多個標準級別,銷售正宗坦洋工夫品牌,是寧德市最大、茶葉品種最齊全的大型“坦洋工夫”新坦洋總店。同時,會展總店也成為“福安市企業家與企業聯合會高級商務會所”,為福安企業家與企業聯合會會員商務洽談、溝通業務提供會晤的場所,為福安企業與企業家獲得交流、溝通、發展、共贏的契機。
完整的產品系列,商務會所式的定位,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讓每一個親臨現場的人都深切地感受到“新坦洋”茶業“用心制茶、用新賣茶”的真情實意。
新坦洋用“心”制茶
福安是全國著名的茶葉產區,全市有三分之二的人涉茶。在許多優質的茶葉品種中,尤以“坦洋工夫”紅茶最為著名。近年來,隨著“坦洋工夫”品牌的不斷提升,品牌效益的不斷擴大,“坦洋工夫”專賣店、連鎖店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面對這樣紅火的市場,“新坦洋”沒有急于求成,他們堅持從源頭開始,秉承用“心”制茶的理念,扎扎實實地推動著坦洋工夫品牌的復興。
在福安位于海拔600余米,終年云霧繚繞的天湖山麓,我們來到了“新坦洋”的原生態茶葉基地。在天湖山上,部分茶頭是當年改良場種下的老樹,有的茶徑已達50厘米。自上個世紀80年代荒廢以來,已有30多年,成了名副其實的野生茶。用這些有著五十多年歷史的“老茶頭”菜茶,為原料制成的有機紅茶更能體現出傳統坦洋工夫的獨特韻味。
在“新坦洋”的生態茶葉基地里,我們還在一片茶園前發現了一塊石碑,石碑上的文字告訴我們,這是由省農業廳和寧德市政府確認的坦洋工夫母種茶種質資源唯一的保護區,在省農業廳專家的指導下,“新坦洋”人以一顆愛茶之心,毫不猶豫地承擔起了培育這30畝母樹種質資源的保護任務。
除此之外,天湖山的土壤大部分是經丹霞巖風化形成的爛石,具有豐富的礦物質供茶樹吸收,培育出的茶樹所含礦物質微量元素豐富。1998年,“新坦洋”人在天湖山麓種下了第一株桂花樹,并由此確立了打造“中國桂花千畝桂花示范推廣基地”的目標。在之后的十年時間里,“新坦洋”人披星戴月,不懈耕耘,在天湖山麓開辟出了超過600畝的桂花示范推廣基地,并輻射周邊10萬畝桂花產業基地,為坦洋工夫桂香茶的生產提供了寶貴的資源。他們還在野生菜茶中遍植桂樹,讓茶葉在桂香的熏染下自成桂香茶,成就獨具桂香,茶韻天成的坦洋工夫皇者品質。
憑借著得天獨厚的桂花生態茶園基地、坦洋菜茶基地、純野茶基地原料,“新坦洋”以天湖山麓千畝桂花樹林中幾千畝菜茶為原料,傳承坦洋工夫的傳統精湛技藝,制作出桂香與茶天然合成的坦洋工夫原味系列紅茶,桂香獨具,茶韻天成,保留了原生態坦洋工夫的王道正韻。
“用心制茶”就是“新坦洋”人用真誠的心發揚傳承百年坦洋工夫品牌的決心。
新坦洋用“新”賣茶
走進新坦洋會展總店,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其尊貴又略帶禪意的標志,金色的標志以抽象之金紅茶葉衍生而出,整體外形展現了禪意的佛手曲線,形似一只栩栩如生的金鳳凰圍繞在祖國五星的光芒照耀下。據“新坦洋”茶業的張錦華董事長介紹,LOGO設計體現了新坦洋茶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擁護祖國,光耀紅茶事業為使命,讓展翅高飛的坦洋工夫金鳳凰馳騁于萬里星空,也寓意了新坦洋茶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欣欣(星星)向榮之遠景。
據悉,福建新坦洋茶業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為福安市華隆實業發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旗下設有寧德新坦洋茶業有限公司、福建天湖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上海滬凱實業有限公司等多個直屬公司。
用“新”賣茶是新坦洋全新的經營理念,公司以強大實力作為堅強的后盾,建設了占地面積2206畝的天湖農業生態綜合開發區并輻射周邊10萬畝產業基地,并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以農戶組成利益共同體,建立了產銷一條龍的合作關系。以公司為核心,一頭連著農戶,一頭連著市場。做到產前有投入,產中有服務,產后有銷路。2007年實現帶動周邊農戶致富1560余戶,年均每戶增收900多元,而且呈現出逐年增加的良好趨勢。
剛開業的會展總店將成為新坦洋茶業的商業龍頭,新坦洋將以商務為紐帶,以五星級的標準來管理公司與企業團隊,立足原產地資源,以中庸、和諧的理念海納百川,兼收并蓄,在企業經營管理,制茶工藝,銷售模式等方面吸取百家之長,不斷創新,同時以茶業為主導發展多元化產業,建立起輻射全世界的連鎖銷售網絡,將坦洋工夫的品牌、新坦洋的文化與世界茶人共同分享。
用“新”賣茶,就是“新坦洋”人既要傳承百年品牌的精髓,確保坦洋工夫品質,又要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以茶為緣結交天下好茶者,發揮優勢,帶動產業,共同發展。
新坦洋產品系列
桂香紅茶 茗冠天下(桂冠系列)
最早聞名于世的“坦洋工夫”紅茶,則是天然香氣馥郁的桂香茶。桂香茶以其獨特的味道享譽百年。早在1851年,坦洋工夫茶便以其珍奇的品質譽滿天下,暢銷至荷蘭、英國、法國、俄國、日本等世界各地,據史料記載:咸豐年間,“會英商購買華茶,以坦洋出產為最”。旅居異國的僑胞也都用紅絲線裹縛茶葉盒,禮贈嘉賓。英倫三島的洋人,除了嘆服坦洋工夫茶的清冽外,更生發出對中華茶文化的敬服和心儀。英國詩人柯勒律曾經寫下這樣的詩句:“因為有茶喝要感謝上帝!沒有茶的世界真難以想象讓人怎么活!幸虧我自己生在有了茶以后的世界。”相傳,英國女王見人在茶道中以扇充當屏風,便給了坦洋茶商一把和扇,留下“一扇屏風”的佳話。
談古至此且說桂香茶,“煙嵐渾倫太虛氣蒼崖云樹欲滴綠。”花草含香不解語,只有曉霜晨露知”。在天湖山麓的山間矽谷,只見滿灣挺拔的桂樹。玉蘭才落,桂枝又香。那襲人的陣香,仿佛要把人整個都融化在溢漫芬芳中似的。“桂花歲歲占秋風,香滿溪城十里中。怪底士夫多折得,移根初得廣寒宮。”民間傳說桂木絕非凡塵物,一向將其視為吉祥樹。屋角青山,嶺前溪畔,遍植桂蘭,物淡云輕氣爽,十里桂,一段香。茶生于山野,得云霧之仙氣,汲甘泉之靈氣,得以成為天地之靈草”“草木之英華”。桂香茶既飽受嵐物的滋潤,又接受桂香芬芳香味的熏陶,茶香與桂香天然融合自然窨制,清醇芬芳的品質,真可謂“以桂入茶,茶忒香醇”。沖泡桂冠茶,使茶與水相融,渾然一體,飲過之后,覺有一種太和之氣,彌留齒頰之間。”桂冠系列產品鮮葉原料采摘于600米以上天湖山麓植滿桂花的有機生態茶園。以其湯色紅艷、滋味鮮美、香氣馥郁的“桂香味”,被國內外茶人視為茶之最優者,譽之為“茗中佳品”,蜚聲鶴遠,風靡海內外。
新坦洋沉香茶(陳香系列)
沉香茶本其茶性,在漫長的藏陳歲月中消弭了火氣,達至本源之香境。當它再沸水中的升騰與舞蹈,不知不覺將它們的存在,泄密給百里之外的人們。這該是多么美麗的香氣呵。好像我們的前生就該沉浸在這香氣里。這是一種令人迷戀但永遠不會讓人沉醉的香,而且是永遠令人向往的香。
聞時桂香,品時更是濃郁之至。尤其是在歷經歲月的打磨之后,其茶質不為矯作,更不為人粉飾。俗語:奇中常有心得,寧靜方生浪漫,趣味才出神奇,飲中更增健康,使心靈與味同陳,百年陳香。
當滿室茶香,人皆獨愛一種。而飲茶之人皆知,飲茶不僅可以提神益思,還能消食去膩,明目清心,補充人體所需要的多種微量元素。經現代科學研究進一步表明,茶葉在抗衰老、防癌癥、健身益壽方面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對常人來說,茶葉已成了一種理想的長壽飲料。若能養成合理而科學的飲茶習慣,這對防癌、健身、長壽是會大有裨益。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常飲香茗助長壽,長壽得益品茗中”是有一番道理的。
時間是有其香氣的,坦洋工夫歷經158年就是時間的陳香。不同的是,在這兒它變成了桂花茶香。只有將它門品在嘴里,158年的隱藏才會展示于世。
新坦洋陳香茶就是在多年的摸索與探討之中,不斷尋找陳茶的本源、本性,相繼推出了藏香、御品桂、凝紅、長相伊、清香園、典藏1851等系列陳香之茶。口感有其獨到之處,謂為健康之飲。
新坦洋(坦洋工夫)坦洋工夫榮譽
1915年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
中國證明商標
福建省著名商標
北京人民大會堂東方神韻杯金獎茶王
2006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2007年被指定為北京“中華名人特供茶”
2007年11月被認定為“中國申奧第一茶”
寧德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全國產品質量消費者滿意首先放心品牌
中國知名品牌
中國城市經濟學會指定飲品
2009年香港國際茶展全球紅茶評比最高獎項
哪家坦洋工夫最正宗,我想加盟,看看哪家企業最有實力?
我是坦洋工夫的發源地福安的,我們很驕傲啊!
坦洋工夫現在做的很大的,新坦洋算做的最大了
。最近福安新聞還在播他們獲得什么中央政府采購商,感覺很有實力,據說他們現在全國加盟店還蠻多的,具體的還是你自己去問問看吧
到百度上搜坦洋工夫 第一個就是他們啦
坦洋工夫的發展歷程
坦洋工夫屢屢為國爭光:當年清朝深受鴉片毒害,華夏財富源源不斷被掠往英倫三島,但令人驕傲的坦洋工夫,卻能從大不列顛帝國虎口奪食,為中國爭回無數真金白銀;公元1915年,其聲譽更達到一個歷史巔峰:與國酒茅臺一起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實乃工夫不負有心人,坦洋工夫亦醉迷天下愛茶人!
1371年(明洪武四年),福安坦洋村民發現野生“坦洋菜茶”。
1851年(清咸豐元年),福安坦洋村胡氏成功試制“坦洋工夫”紅茶。
1875年(光緒元年),安徽籍閩官徐干臣返鄉,將坦洋工夫種苗及工藝帶回祁門,始創“祁紅”,其后,坦洋工夫工藝又由祁門傳到云南,稱“滇紅”。
清代·坦洋工夫成為英國王室特供茶。
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
2007年11月,中國申奧第一茶。
2008年2月,“坦洋工夫”成功注冊為“中國證明商標”。
2009年3月,“坦洋工夫”成為“福建省著名商標”。
2009年10月,“坦洋工夫”獲得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批準的國家標準,成為第一個獲得國家標準的本土產品。
2010年1月“坦洋工夫”獲中國馳名商標。
2013年4月,福建新坦洋茶業集團代表“坦洋工夫”再次榮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
2015年7月,“坦洋工夫”成為米蘭世博會中國館“全球合作伙伴”和“指定用茶” 一個世紀前,一個威懾世界的百年紅茶老字號——“坦洋工夫”,以高貴品質征服英倫三島,與貴州茅臺酒同奪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躋身國際名茶之列。但后來,它卻盛極而衰,給世人留下了一個巨大的驚嘆和難解的遺憾。
一個世紀后,在政府的扶持下,“坦洋工夫”重新綻放生機,借助海西建設和即將開幕的第三屆海峽兩岸茶博會東風,復興的浪潮,已經挾著雷霆之勢席卷而來。
這期間,起起落落的世紀故事,一個又一個的歷史傳奇,就讓我們泡一壺濃濃的“坦洋工夫”,在清鮮甘甜的茶香中,聽福安茶人們講述坦洋工夫的前世今生。 福安是中國著名的茶葉之鄉,是全國第二大茶葉主產市(縣)、最大的綠茶、花茶主產區和紅茶原產地。但說起當地的茶葉品牌,福安人必稱“坦洋工夫”。“坦洋工夫”的輝煌歷史,是所有福安茶人心中的驕傲和光榮,也是夢想的起源。
1851年,“坦洋工夫”在坦洋村試制成功,經廣州運銷西歐,倍受西方市場的青睞。此后,大批商賈慕名而來,入山求市,著名茶行相繼崛起,一時聲名遠播,馳名中外。18世紀,紅茶在英國流行,“坦洋工夫”以其高貴品質征服英倫三島,成為英國皇室的專用茶葉。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與國酒貴州茅臺同時獲得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成為當時歐洲的流行飲品,躋身國際名茶品牌之列,暢銷20幾個國家。
最輝煌的時候,“坦洋工夫”每年制干茶兩萬多箱,茶葉收購的范圍方圓幾百公里。當時,從國外寫來的信件,無須冠以省、府、縣之名,只要直書“中國坦洋”,便可準確無誤地抵達收信人手中,其名聲甚至蓋過“中國福建”。
但是,從民國二十三年起,“坦洋工夫”卻因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陷入沉寂。新中國成立后,政府積極扶持茶區生產,“坦洋工夫”產量一度創出歷史最高水平,可惜好景不長。70年代,綠茶開始受到大眾的熱情追捧,坦洋茶區由“紅”改“綠”,僅在坦洋和鄰近的幾個村保留生產少量工夫紅茶出口,年產僅100噸。
這一改便是30多年。 進入新世紀,國內茶葉市場迅速升溫,名茶林立,但“坦洋工夫”卻依然沉寂。不過,在2004年,命運終于出現轉機。
已經百歲高齡的張老,一直對紅茶情有獨鐘。上世紀八十年代,他以省政協委員的身份向國家提交了一份提案,力陳保留“閩紅三大工夫”———坦洋工夫、政和工夫與白琳工夫。他常這樣說:“紅茶占據了世界茶葉消費總量的80%以上。而福建作為中國紅茶的故鄉,卻沒有發展好紅茶事業,真是愧對茶界先輩。”
關鍵時刻,福安市政協九屆五次會議召開,一位老茶人向大會遞交的一份名為《重振坦洋工夫茶品牌 再創福安茶葉輝煌》的提案,正式叩響了“坦洋工夫”的復興之門。
“年商品總值11.32億元的茶葉產業竟沒有一個知名品牌,又談何競爭力?”這位老茶人、現任福安市茶業協會會長陳成基,一席話道出了當時福安茶產業的軟肋。的確,由于“坦洋工夫”品牌的缺位,使得福安茶業在很長時間內都是替別人做嫁衣,所產茶葉主要作為原料茶賣給江浙地區,當地茶農茶商獲利甚微。
這份提案立即引起了大會的高度重視。此后,當地政府組織一批又一批省內外茶葉專家及經濟專家對提案內容進行實地調研。調研結果一致認為陳成基“重振‘坦洋工夫’”的提議具有遠大意義和可行性,調研報告提交福安市委市政府,立即被采納。
2006年,福安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時任福安市委書記陳家東為組長的茶業發展領導小組,并定下了“五個一”戰略工程,即打造一個公共品牌———“坦洋工夫”;每年新植高香型茶樹良種子1萬畝;建設一個海峽大茶都;每年舉辦一屆茶事活動;建設一個現代化廠房加工區。
當正式文件發出,陳成基喜極而泣,但令他想不到的是,此后三年間,一個又一個關于“坦洋工夫”的喜訊接連傳來,變化之大,更是亂花迷眼,叫人目不暇接。 2006年10月21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許久未經市場洗禮的“坦洋工夫”盛裝出場,接受人們的檢閱。
這場由中國名人工委、中華名人協會和福安市委市政府共同舉辦名為“中華名人共建海峽西岸的和諧福安暨‘坦洋工夫’系列活動”新聞發布會,后來被茶人們稱做“拉開了‘坦洋工夫’品牌建設的序幕”。
福安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紅色歷史,使中國名人工委、中華名人協會一直關注這一地區的發展。當天出場的有蔣正華、姜春云、孫孚凌、王云龍、于洋、關牧村等100多位人們耳熟能詳的中華名流。時任福安市委書記的陳家東在會上隆重介紹了“坦洋工夫”的輝煌歷史和優異品質,以及福安市委市政府光復“坦洋工夫”的決心。當即,“坦洋工夫”被指定為中華名人特供茶,品牌檔次一躍而上,打響了復興的第一炮。
成功歸來,不管是政府工作人員還是參展企業,都喜形于色,這是一種肯定,也是一種鼓勵。此前有不少茶人對此次進京心存疑慮。因為當時福安幾乎沒有像樣的“坦洋工夫”生產企業,所生產的產品也多以散裝銷售為主,沒有包裝。為了此次人民大會堂展出,不少企業連夜趕制“衣服”。由于資金不足,福安市政府還專門撥下11萬元,用于補貼企業制作包裝費用,以解決燃眉之急。
序幕拉開后,從政府官員到生產企業老板,從民間機構到各級單位,都在挖空心思重塑“坦洋工夫”這一百年品牌。
2007年,短短一年間,福安市委、市政府馬不停蹄地帶領“坦洋工夫”走進北京、上海、廈門、福州、香港等國內重要城市進行品牌推介,還參加了“馬連道北京國際文化節”、“深圳國際茶文化展”和“重回巴拿馬”等茶事推介活動,開啟了人們對“坦洋工夫”塵封已久的記憶。此后,在國內國際,各種展會上,“坦洋工夫”的身影頻頻出現。
福安市委、市政府如此密集為企業搭臺,企業更是積極登臺亮相。從2007年起,“坦洋工夫”喜訊頻傳,接連獲得“福建十大名茶”、“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國家證明商標”、“申奧茶”等榮譽。 2006年,福安市政府決心恢復和打造坦洋工夫這一歷史品牌。
我市各級黨委、政府十分重視茶業發展,市政府多次召開會議,專題研究茶葉質量安全、結構調整和品牌宣傳工作,著力實施茶業發展“五個一”工程,即建設1個海峽大茶都、建成1個茶葉加工園區、每年發展優新良種1萬畝、每年舉辦1次重大茶事活動、突破打造1個“坦洋工夫”品牌。
先后出臺《關于扶持茶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培育壯大主導產業加快產業集聚的若干意見》、《關于加快現代茶產業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促進茶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措施。精心編制并啟動實施《福安市現代茶產業發展五年規劃(2012~2016)》,規劃重點突出茶業“五新”技術推廣、生態茶園建設等,統攬和引領全市茶產業加快發展。
人大政協也十分關注茶產業的發展,針對閩東茶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每年兩會期間,代表和委員們都提出了許多有建設性的建議和提案,為閩東茶產業的發展出謀劃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市人大常委會在深入調查研究和廣泛針求意見的基礎上正式通過了《關于促進茶產業發展的決定》,充分體現了人大代表對茶產業的關心、關注與支持。
華麗變身
過兩天,第三屆海峽兩岸茶博會就將拉開帷幕。而這樣千載難逢的機會對“坦洋工夫”來說,又將是重振道路上的一次飛躍。
在2007年舉行的第一屆海峽兩岸茶博會上,福安13家“坦洋工夫”茶企盛裝亮相,深受好評。在2008年舉行的第二屆海峽兩岸茶博會上,“坦洋工夫”簽下訂單近1億元。在家門口的茶博會更是“坦洋工夫”展示自己的大舞臺。據福安市政府有關負責人介紹,截至日前,福安在本屆茶博會上可望簽約投資項目達16個,總投資14.2億元。
這不是空談,華麗變身的“坦洋工夫”有足夠的實力和基礎來完成這一切。
2007年、2008年、2009年這三年的變化,作為福安市茶業協會的會長,陳成基再清楚不過。
專賣店,就是想要買袋包裝稍為講究點的都很難。在福安城區繁華地段,“坦洋工夫”專賣店、連鎖店、茶座林立。不僅如此,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地,也都能發現“坦洋工夫”的身影,銷售網點遍布全國各地。
這是最直觀的變化。而隨著“坦洋工夫”名氣的打響,與“坦洋工夫”有關的所有一切都在改變。
原先“坦洋工夫”產品每公斤售價僅50-60元,而已升到千元,有些極品甚至上萬元。在2008年的“閩茶杯”評比中,“坦洋工夫”獲得茶王稱號、經拍賣每公斤達30萬元。其主要原料“坦洋菜茶”也由品牌打造前的每斤幾角錢,每斤茶青均價二三十元左右,茶農收入直線上升。
2009年,“新坦洋茶業集團”成立,僅幾年時間,新坦洋榮獲中國紅茶標志性品牌,省級重點龍頭企業,2012年品牌價值4.43億元,位居中國紅茶企業首位,被福安茶界傳為佳話。據統計,兩年投身“坦洋工夫”茶產業數不勝數。至去年底,福安市登記注冊的茶葉加工企業有263家,年產值5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規模企業40多家,獲2008年全國茶行業百強企業的有3家,全市年出口茶葉4000多噸。
如今,“坦洋工夫”正在蓄積力量,向世界紅茶品牌發出沖擊。日前已向美國、法國、荷蘭等9個國家提出商標注冊申請,已初步獲得批準。“坦洋工夫”重回世界舞臺,前途將充滿陽光。 經中國國際商會指定,2006年11月23日至27日,福建名優茶代表中國茶葉出使巴拿馬,這是中華茶文化宣傳活動的又一次盛會,也為“坦洋工夫”再次亮相世界茶壇提供了機會。因此,人們在回顧1915年“坦洋工夫”巴拿馬傳奇之時,自然猜想金牌失落之謎,渴望解開心中的疑團。
歷史上,“坦洋工夫”茶主要是由茶農經朝廷頒制的“榷茶”官府統籌經營傳播出去。“坦洋工夫”創制于1851年,“白琳工夫”、“政和工夫”、“祁紅”創始都晚于“坦洋”。據1933年的《祁門之茶葉》記載:“該縣向來嗜制青茶,1875年有黟縣人余干臣從福建罷官回皖。在東至,祁門等地開設茶莊,仿效“閩紅”制法試制紅茶。翌年,設紅茶莊于閃里,雖出產不多,但獲利頗豐,以此為祁門紅茶制造之始”。據此,有人認為“祁紅”很可能是由“坦洋工夫”傳入的。民國四年(1915年)四月,福安商會選“坦洋工夫”茶代表福建茶葉,赴美國舊金山參加萬國博覽會展覽,榮膺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金獎,為閩紅贏得當時的最高榮譽。相傳,此塊金牌23寸見圓,盡是洋文,金牌上有樓房、花草,還有二個不穿衣服的男女。但是時至今日,盡管查遍“坦洋工夫”茶莊、茶號及相關部門檔案,終不見金牌蹤影。老一輩坦洋茶人推測說:這一塊金牌可能留存在當局農商部,1949年移帶到臺灣,現收藏臺灣博物館。據回鄉臺胞說:他們在60年代,參觀臺灣博物館時,曾見到過金牌,說是中國紅茶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與貴州茅臺同時獲得的金牌,后來有關部門委托回鄉臺胞再去探看,結果沒看到,是否被博物館收藏起來不得而知;另一種推測是金牌流落“祁紅”、“浮紅”和“狗牯腦”茶產地。因為《新民晚報》和江西省蠶桑茶葉研究所主辦的《蠶桑茶葉通訊》1987年第4期及1988年第3期,曾出現金牌得主的論戰,有關報道的附頁,還刊登了獎章照片。
坦洋工夫茶稱雄,巴拿馬賽會殊榮。奪得金牌又失落,早盼光環露真容。其實,破解巴拿馬金牌失落之謎只是一種精神的追尋,重要的是要賦予“坦洋工夫”茶文化新的歷史使命。福安的先輩茶人,創下了曾經感動世界的歷史品牌“坦洋工夫”茶,在國際友好交往中,為傳播“和平、和諧、健康、友誼”精神,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閩紅傳承百年榮耀,香醇再續世界傳奇。在新的世紀“坦洋工夫”如何面向世界作出新貢獻,這是 “坦洋工夫”茶人(包括種茶者和品茗者)的當代思考和職責。在全球企業界已從產品銷售發展到品牌戰略這一高級階段,福安茶葉能否抓住WTO帶來的機遇,爭取更多的利益,重振閩茶雄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培育出自已的知名茶葉品牌。如果沒有知名品牌,就會被國際市場所淘汰。例如,來自英國的“立頓”紅茶,就以品牌優勢,大舉進入中國市場,在中國消費者,特別是高收入的中青年人群中,“立頓”很有魅力,很有吸引力。對中國本土品牌的紅茶而言,這無疑是削減品牌影響力的消極現象。正因為如此,“坦洋工夫”等傳統名優茶更應當擔起“茶葉是和平使者”的新的歷史使命。借助出使巴拿馬這個國際平臺,贏得更大市場份額,為推廣博大精深的中華茶文化貢獻力量。正如福建省茶葉學會會長馮廷佺所說:“早在1915年,代表我們福建茶葉的福安商會茶(即坦洋工夫茶)、閩北水仙等名優茶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與國酒貴州茅臺,同時獲得金獎殊譽,百年茶耀,至今仍然光環耀眼。這一次,福建名優茶推廣中心代表中國茶界再次出使巴拿馬,比起1915年,這個榮譽更加讓人驚喜。這標志著福建名優茶大規模地開始從國內躍上國際舞臺,同時也標志著福建名優茶將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實行品牌戰略和茶葉經濟國際化的背景下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取得階段性的勝利。” 坦洋工夫茶國家標準已獲得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發布,并將于2010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據悉,按國家標準對坦洋工夫茶的感觀指標、分類分級、理化指標、質量特色指標等內容都進行了詳細的規定,能嚴格坦洋工夫茶的生產、提高產品質量和規范產品市場有序競爭。
2011年,福安市政府努力實施發展茶產業的“五個一”戰略,即“建設一個海峽大茶都,建成一個茶葉加工園區,每年發展優新良種10000畝,每年舉辦一次海峽茶博會,打造一個‘坦洋工夫’品牌”。由福安市成立最悠久產能最大的城湖茶廠牽頭,在打造“坦洋工夫”品牌上傾注全力。一是積極參與各項坦洋工夫相關的茶事,營造坦洋工夫再鑄輝煌的氛圍。二是研究坦洋工夫工藝的承傳與創新,應用現代生產設備制作歷史名茶取得突破,在即保持了傳統制作的坦洋工夫紅茶的形、色、香、味的同時,又大大地提高了品質和生產效率,2011年生產高中檔坦洋工夫紅茶100多噸,占整個福安產量的60%,坦洋工夫紅茶“紅觀音”榮獲“福建省優質茶”稱號。
2012年,福安已有29家坦洋工夫茶生產企業提出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專用標志的申請,待省質監局初審后上報國家質檢總局核準后方可使用專用標志。這些企業產值達1.5億元,商品值達4.8億元。并在北京、上海、深圳、西安、太原等地建立了坦洋工夫名人會館、茶城、專柜、專賣店等直銷網點400多個。
據悉,“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藝”現被省政府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