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算發達城市嗎
重慶算發達城市。
重慶位于中國內陸西南部、長江上游地區。面積8.24萬平方公里,轄38個區縣(26區、8縣、4自治縣)。常住人口3212.4萬人、城鎮化率70.32%。人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主要有土家族、苗族。
重慶處于長江“龍尾”是國家“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重要聯結點以及內陸開放高地。重慶是一座非常大氣的城市,既是霧都,又是山城,長江飄揚東去,融匯古今,胸懷四方。重慶歷史文化悠久,城市元素也較為多樣化,也是年輕人的夢想之地。
重慶發展狀況
重慶經濟建設基本形成大農業、大工業、大交通、大流通并存的格局,是西南地區和長江上游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重慶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國家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8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個、高校67所。
重慶是一座獨具特色的“山城、江城”,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其中山地占76%;長江橫貫全境,流程691公里,與嘉陵江、烏江等河流交匯。旅游資源豐富,有長江三峽、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世界自然遺產武隆喀斯特和南川金佛山等壯麗景觀。
重慶這個城市怎樣呢?
我覺得重慶很不錯。我們判斷一座城市是否宜居,最先想到的通常是優美的環境,公園遍布,鮮花滿城,空氣清新,藍天白云等等,或許從這些方面看,重慶算不得宜居之城,因為中國比重慶環境好的城市的確不少,而且重慶號稱火爐,霧都,炎炎夏日的確不太好過。我在重慶呆了幾年,是有感觸的。
但對于絕大部分普通的老百姓而言,一座城市不僅要宜居,還要宜業,才是直正的宜居之城。也就是說,一座城市得有良好的發展空間,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要的足夠的發展前景和創業氛圍,找到一份好工作,擁有一份此較滿意的收入,這也是宜居。作為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長江上游的經濟,商貿,金融,科創和航運龍頭城市,重慶近幾年發展很不錯,充滿活力也充滿機遇,吸引了不少人。
同時,從生活環境和城市建設來看,重慶也獨具魅力,是中國獨一無二的城市。我有一個朋友在重慶生活了十余年,一直很喜歡重慶,他說中國絕大部分城市都是平面城市,象重慶這樣立體感十足,空間感十足的超大城市,重慶獨一家。那些讓人找不著出口的立交橋,穿摟而過的單軌列車,連通兩江的重慶跨江索道,夜色璀璨的山城夜景,絕對正宗的重慶火鍋,潑辣漂亮的重慶妹子。。。。重慶,值得你擁有!
重慶未來發展如何?會不會成為一線城市?
重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世界溫泉之都。同時也是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金融中心和創新中心,政治、文化、 科技 、教育、藝術等中心。中西部水、陸、空型綜合交通樞紐。重慶擁有中新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國家級新區——兩江新區、渝新歐國際鐵路、兩路—寸灘保稅港區、西永綜合保稅區、萬州綜合保稅區、過境72小時內免簽,進口整車、水果、肉類等口岸。擁有這些條件,重慶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發展都會特別好。
重慶,被國家定位為超大城市,就整體城市發展而言,重慶與成都組成成渝城市群,促進自身發展的同時帶動其他地區發展。
就整體經濟發展而言,重慶與武漢、上海共同構成長江經濟帶,推動經濟由沿海溯江而上梯度發展。重慶是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是功能性金融中心和創新中心,是中西部地區水、陸、空型綜合交通樞紐,是國家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重慶的經濟發展也特別好,經濟增速領跑全國,我相信重慶未來的發展會越來越好。
但是,我們仍然要正視事實。看清重慶發展的不足。 我們要清醒的看到,重慶仍處于欠發達階段,仍屬于欠發達地區,正處在統籌區域發展、統籌城鄉發展、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加快形成內生增長機制的“四個關鍵節點”,前進道路上還存在不少的困難和問題。重慶離一線城市距離還有一定距離。但是已經有部分媒體提出了“新一線城市”這個概念,重慶也在其中,說明重慶近年來的發展還是得到了認可。成為一線城市還是大有可能的
我是在四川長大的,在重慶讀的大學,說實話,在得知要去重慶的時候,對于一個成都都沒去過幾次的人來說,我還是很震驚的,第一反應就是要去大城市了。中國總共就4個直轄市,所以自然的認為重慶很厲害。
但是在重慶呆了快10年了,我認為重慶的發展并不好,距離真正的一線城市也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重慶對外地游客而言,是一座大城市,是一座聞名全國的網紅城市,到處都是高樓大廈,燈火璀璨,但這種都是表面光鮮而已,從下面幾個方面來談談。
人均收入
隨著重慶的樓價一波瘋漲,現如今在重慶生活的性價比是比較低的。典型的高消費,低收入的城市,很多人在吐槽房價的上漲和工資的上漲是成反比的。
重慶gdp總量的數據在全國排名很靠前,可是算人均收入的話,那就是很差了,重慶的就業水平事實上比沿海地區的一些小城市都低
同一個行業同一個職位,比隔壁成都的薪資都要差好幾百,之前在大學的時候,去過深圳一個小鎮打工,月薪四五千,租個單間500,回頭看重慶,租單間至少七八百一月吧,市中心區的怎么都要上千了。
薪水呢,打工的話普遍都在三四千的水平,跟許多縣城一個水準。
教育
在教育層面,重慶的幼兒園,中小學校許多全是私立的。我同事2個人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但是也在渝北中心買個房子,但是這一切隨著孩子的出生都變了,幼兒園平均學費都在2500以上,想報名公立幼兒園,卻說要提前1年通宵排隊報名。
甚至還聽一個寶媽說,懷孕的時候就要去報名了,不然就沒名額了。這不得不說是一種不協調的發展。
對一座城市而言,普通百姓關注的并不是摩天大廈有多少,gdp信息有多么的好看,他們只關注這座城市是不是能安居樂業,重慶在這些方面是不夠的。
人才吸引力
當初大學畢業的時候,班上很多同學都志氣滿滿的說著,要在重慶打出一片天,10年過去了,還留在重慶的屈指可數。沒有辦法,重慶的公司給出的工資真是太低,并且是低了許多。就連我,也被朋友勸了無數次了。
重慶假如發展得好,那為何這么多重慶人要離鄉背井去外地混飯吃呢?回頭看,你在重慶又能碰到好多個在重慶打工的江蘇人,或是浙江人呢?
很多人會說,重慶是因為面積太大,周邊貧困區縣太多,拉低了發展,但是不可否認上面的一些基礎問題也是存在的,也掣肘了重慶的發展。
真心實意期待重慶能發展得越來越好。重慶之前的一路向北,取得了巨大成功,而現在國家號召的成渝城市群一定是重慶未來發展的風口。
重慶向西配合成都東進,打破了以往各自發展各自的情況,“雙城記”連城一片,發展動力十足,重慶西站的開通必將是下一個發展的重大信號。
結語:
在重慶呆了快10年了,也算是我的第2個故鄉了,挺喜歡重慶的。網上有很多的成渝之爭,實際真的沒有必要,川渝本是一家人,和和氣氣多好,只要是在發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在逐步提高就行!
最后說一點,重慶的日均公共交通客流量數據,表現是在一線水平的,這也是最令我相信重慶潛力的一點,有人才會有發展,如何吸引人才是發展的重中之重。
我是湖南人,不站在成渝角度看問題, 我的觀點是:重慶經濟總量已經具備一線城市的實力,但是因為體量太大,人口太多,特別是貧困人口占比較大,拖了后腿,在人均GDP, 科技 ,創新能力,本土知名大企業,居民人均收入,政府財政收入等等各項指標離一線城市差距都還太遠,甚至低于很多新一線城市,比如成都,武漢,杭州,南京等。 所以重慶還需要繼續努力,如果重慶可以加強和補齊這些方面的短板,我認為重慶一定可以成為一線城市! 但是我非常認可重慶取得的經濟成就和脫貧攻堅做出的成績,簡直太贊了!
我去過全國很多城市,也關注過城市發展狀況,在所有城市里,可以說重慶的發展歷程和發展規劃是最困難的,全國沒有一座城市是像重慶那樣建立在高低不平的山上的。
我去過重慶,當時就被那種很魔幻的場景震撼到了,覺得太神奇了!輕軌從樓房里穿過,下個地鐵站要坐幾分鐘電梯,上個地鐵站要爬好多層樓,到處是高架和橋梁,城市基建實在是比其他城市更費勁多了,相比重慶,成都的平原真的太幸福了!
我專門了解了一下,重慶每一屆ZF都大力興建基礎設施,基本上從沒有中斷過,要想富,先修路,要想發展經濟,必須興建基礎設施,這樣才可以引進投資,引進企業,增加就業,我可以這么說,重慶ZF是最努力的政府,而且是最有明確方向的ZF,他們知道發展經濟需要什么。
觀點:重慶暫時不是一線城市,但是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未來必將成為一線城市。 我將從重慶受四川成都限制40多年的 歷史 展開,重慶如何從政經文教完備的西南局中央直轄市,淪落成為四川省內單一的重化工業基地? 01
《一線城市》概念,最早來自房地產領域,指的是北上廣深四個城市的房價,在全國范圍內處于領先。
另外四個城市的薪資待遇、發展機遇、物質條件等也是全國獨一檔,是當之無愧的領頭羊。
近些年,杭州、重慶、成都、武漢、南京、青島、天津、合肥等城市發展較快,房價、經濟等快速增長,人才、資本、資源加快集中,已經成長為區域性的重要中心城市。
02 重慶當然可以。
重慶作為中西部唯一的直轄市,副國級兼任書記,擁有較高的政治地位和戰略資源。
重慶是內陸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工業、商貿等規模都是內陸城市第一,經濟硬實力強勁。
重慶文化 旅游 業發達,山水碼頭文化、民國陪都文化、巴渝民族文化、三峽移民文化、現代都市文化等融為一體。
其 旅游 接待人數位居全國城市第一, 旅游 收入高居全國城市第二,百強餐飲品牌數量全國城市第二,消費總額全國城市第三。
在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軟件應用、生物工程、大數據等前沿 科技 領域,相對杭州、武漢、成都、西安等城市,重慶前些年暫時發展緩慢。
但是近些年,重慶官方幾乎每周,都會會見國內外一流的高校、院所、機構、央企、國企、外企等主要負責人,為重慶引智引才助力,重慶的 科技 領域正在加速彎道超車。
03 制約重慶發展的枷鎖正在逐步解開。
在四川省管轄的40多年,重慶由西部地區政治、經濟、文教齊全的西南局中央直轄市,淪落為四川省內單一的重化工業基地,工廠、院校、大區機構、科研院所等大量搬遷至成都。
后幾十年還要受到制約,中東部和國家下放到四川的重大項目,幾乎全都集中在成都周邊,公共資源的不合理分配,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重慶的發展。
重慶恢復直轄市以來,前后獲批北部新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區、兩江新區、自貿區、渝新歐鐵路、果園保稅港區等重大項目,還有11家總領事館和300家世界500強企業入渝,這些都是在四川省轄期間想都不敢想的。
04
但是統管西南地區重大事項的部門,包括中建、中交、中鐵、中能、中水、中電等西南分局和總部,以及重大項目的規劃、勘察、設計、建設、管理、監督等分部分局,由于 歷史 原因,幾乎全都集中在成都。
盡管表面上只是國家派駐下轄地方的機構,但是這些機構的大部分成員都是四川成都戶籍,或者在四川成都有著大量利益關系,實際上已經同四川成都緊密捆綁,制約同四川成都競爭巨大的對手重慶,短時間內很難改變。
隨著重慶經濟 社會 發展勢頭的逐步增強,川渝雙城經濟圈合作的逐步展開,重慶對解開身上枷鎖的呼聲會越來越高漲。 如果重慶發展的枷鎖完全解開,重慶會迎來新生,重慶會成為西部絕對的中心城市,中國的一線城市。
不可能的,重慶恢復直轄重立直轄市之初的任務就是建設超大型生態和諧城市群。
這明顯可以看出重慶的發展就不可能按北京那種攤大餅的方法使勁修,也不可能深圳那種30年新建一個城市,更不可能像隔壁成都那樣修空城。
要知道重慶在建國初期可是中國最大最完善的工業城市,就算成都搬走了一半工業、教育和醫療又被國家放一邊自生自滅,東三省也追了十幾年才追上。
不過由于給成都輸血、文革、被國家冷落、安置三峽移民、接管四川貧困縣、改革開放較晚等種種原因導致重慶的發展耽擱了幾十年,到1978年重慶才真正開始高速發展。
不過不能忘記目標,依舊要朝著建設超大型生態和諧城市群的目標前進,要做到與自然和諧共處就不能盲目跟風那些不用腦子思考問題就下的行政文件,不能盲目復制那些假大空的做法,不能盲目競爭一些虛假的排名,這樣做既是對國家負責也是對百姓負責。
所以重慶不可能去競爭那些無所謂的名號的,會堅持走生態和諧城市群的道路,當然這也不是像某些地方那樣一刀切的查環保,重慶在保證工業、農業的同時逐步提升森林面積和完成工業、農業轉型,這樣才能真正達到目的。
時勢造英雄。天津,上海也是近代才進入全國前列的。深圳更是從改革開放后才騰飛,從漁村變成一線城市。重慶直到90年代GDP總量都是全國前四,遠超現在的一線城市廣州。所以再發達的城市不努力也會落后,再落后的城市只要努力也會趕上來。我們既要正視差距,同時也不妄自菲薄。重慶的基礎條件起碼在二線城市里不算差,只要有好的政策和環境,通過努力是完全能更進一步的。相比很多特區,城市,國家給重慶的政策并不算特別突出,也沒有很多的國家扶持資金和項目。比如深圳,天津等。國家給了天津這么多國家大項目,重慶好像還沒什么特大國家項目落地。反倒是在眾多國家優先發展區域,城市里,重慶負擔最重。承擔了1600萬人口,6萬余平方公里土地的欠發達地區(涪陵,萬州區除外)的脫貧,扶貧任務。重慶政府沒有四處張揚,重慶人也沒叫苦連天,朝國家要著要那。我想給北京,上海這么大的貧困區域,也不會輕松,人均GDP也會大幅度下滑。從釣魚城,到陪都,再到現在的直轄,重慶從來就沒有輕裝前行過,從來都是肩負重擔,負重前行,但也從來沒有逢人便說,沒有四處招搖,沒有八方宣傳,沒有主動向國家要政策,要補貼,談條件。低調,實誠的重慶人不負國家,不負國人,埋頭苦干,力爭上游。一線不一線不重要,人民的生活,成為國家的大后方,作為戰略性基石才是重慶的天然責任所在。
我在上海過五六年,現在在重慶學習,我覺得上海規劃好,整齊,干凈,平整,而重慶城建比上海宏偉,高大,恐怖,立體,坐輕軌像是過山車一樣緊張,開車沒走過平路,全是坡,動不動就是一個上坡,下雨路滑都上不去,上海呢,節奏快,但是單調,重慶節奏相對來講慢一些,但是像活在游樂園一樣,動不動一個長梯就是世界第一,相對來講我還是喜歡重慶,至于北京深圳,就那樣吧,2個小時我都橫穿深圳了,沒意思,感覺太小,再精致也就那樣了,除非擴大,而北京,地鐵我就沒坐過位子,我是江蘇人,講的還算客觀
1997年重慶恢復直轄后,城市基礎設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工業基地得到全面改造升級,政府對重慶未來發展科學合理布局,城市投資環境全面改善,吸引了大批投資和項目落地重慶,新興產業得到快速發展,產業結構和經濟質量得到全面提升,經濟長期保持高速增長,經濟規模不斷壯大,GDP從直轄時全國省級單位排名24到現在排名第16,人均GDP從直轄時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7.8%到現在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全國省級單位人均GDP排名第8名,數據可以證明直轄后的重慶得到全面發展,并帶動貧困庫區全面脫貧,GDP城市排名超過廣州進入全國前4行列,重慶的進步得到國家的高度認可,國家對重慶有很高的期望,國務院城市總規中就明確,重慶是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金融中心,商貿物流中心, 科技 創新中心,重慶要加快建成國家中心城市,提升國際大都市形象,并提出重慶地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結合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要求重慶做好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支撐作用,充分發揮西部最大超級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重慶對自身發展有充分的認識,并科學合理的規劃,相信未來重慶會發展得更好,重慶不斷壯大自身實力,去年二產增加值重慶超過廣州3000億,超過成都5000億就是最好的城市實力體現,強大的城市實力也是未來發展的底氣和后勁,重慶不像某些城市靠忽悠神吹炒作靠嘴巴吹實力,當然重慶未來發展還需要努力帶動庫區一起致富,這點不像其他城市可以輕裝上陣,更不像省會城市有集中全省資源的優勢,但重慶有實力又信心做好西部領頭羊作用。
日前,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16年中國城市GDP(經濟總量)100強排名”,重慶2016年GDP總量為17010億元,同比增長10.7%,位列全國第6位!由此可見,就經濟總量而言,重慶還是很有一線城市的范的。但重慶人口眾多,負擔重,底子薄,工業基礎扎實,經濟 社會 發展潛力巨大。就中國目前發展而言,我認為中國至少需要達到20-30個超大城市,吸納5個億的人口,80-100個大城市,從而使主要城市吸納10個億的城市人口,是比較合理的。從國家城市布局而言,西部僅有成都,重慶,西安這么少的超大城市顯然是不合理的,西部還需要更大的發展。一線,二線城市的提法我認為不太貼切。目前的北上廣深,我認為跟重慶,成都,杭州,武漢相比,并沒有什么太大的不同,和明顯的優勢。
重慶的日均公共交通客流量,表現在一線水平的,這也是重慶特別有一線潛質的能力。
重慶直轄頭十年,其注意力都在解決“脫貧攻堅”的目標,當然其發展的速度是有目共睹的。
為解決農村農民進城,重慶首 創“地票”制度,這也是平衡了各方利益啊。
估計到現在都沒幾個弄明白,重慶為什么有這么多商品房用地指標,首功就在于“地票”。
在當時的環境下,農民要進城,農村的老宅基本閑置。
與其讓它慢慢損耗,既浪費又可惜,還不如換兩個小錢。
一開始,宅基地復墾搞得如火如荼,所以重慶的“地票”應運而生。
其運作模式就是:農民出讓宅基地 復墾 然后賣出復墾指標 再交易到主城商品房的用地指標中去。
總體上農耕用地沒變,同時又解決了城市商品用地的囧境。
也就是在那十年,重慶主城一路向北的造城運動,幾乎沒有受到多大阻力。
并且用地成本,比其他地方要低廉許多,所以才吸引到更多外來投資者入駐重慶。
這也是為何重慶的房價,與生活、生產條件同等的城市相比較,要便宜很多。
當然,另一個同樣重要的因素——規模宏大公租房也功不可沒。
回到題主所問的問題,重慶會不會成為一線城市?
順其自然吧,有了基礎自然就會梧桐樹,有了梧桐樹還怕引不來金鳳 凰?
當金鳳 凰成群結隊涌來之日,也就是重慶成為一線城市之時!
弱弱地問一句,圖其虛名有意思嗎,“一線城市”真的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