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
            娛樂頻道
            汽車頻道
            數碼 | 游戲
            體育頻道
            生活頻道
            首頁 > 游戲 > 單機游戲>臨安旅游景點排名前十紗帽山窯遺址(2月份臨安旅游景點排名前十)

            臨安旅游景點排名前十紗帽山窯遺址(2月份臨安旅游景點排名前十)

            2023-04-13 16:40:18 福州便民網

            新石器時代某文化的某一遺址的植物考古研究內容

            銅山銅礦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唐

            位于淳安縣的銅峰山,距縣城排嶺鎮約75公里,系1970年上半年和1971年12月,該縣銅山鐵礦籌備處的工人在探礦過程中發現的

            位于楓樹嶺鎮銅山錫鐵礦區。有老礦洞4處,并出有坑木、螞蝗板、鐵釘、木輪等物。礦井一般均隨銅礦豐富、且質量高的礦脈走向而開采。礦渣堆積范圍約3平方米,剖面觀察有4-5米厚。洞口山崖石壁上,有陰刻楷書摩崖石刻一通,內容為“大唐天寶八年(749)年,開山地取銅,至乾元元年(759年)七月,又至大歷十年(775年)十右二月再采,續至元和四□(809年)。”文字底邊離地表1.30米,方向為南偏東16.4度。

            2 良渚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公布時間:1996年11月20日

            良渚遺址位于中國東部浙江省的余杭縣和德清縣境內,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群,年代為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000年。

            良渚遺址發現于1936年,此后斷續發掘至今。遺址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它范圍廣闊,內涵豐富,分布于以莫角山遺址為中心的50余處。其中以反山墓葬群、瑤山祭壇和莫角山土筑金字塔等幾處最為重要。遺址群中發現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禮器最具特色。這些遺跡、遺物的發現,顯示出良渚文化遺址群已成為證實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

            良渚遺址是“良渚文化”的命名地,它的發現對研究長江下游地區的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3 小古城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

            位于杭州市余杭區潘板鎮俞家堰村西南200米。是一座人工堆筑的大土臺,面積約達35萬平方米,高出耕地2-3米。采集遺物有馬家浜文化夾砂紅陶釜、牛鼻器耳、夾砂陶圓柱形鼎足;良渚文化夾砂黑陶“T”字形鼎足;魚鰭形鼎足,豆把、黑陶罐、盤,有段石錛、大型石犁、石鉞等;商周時代的印紋陶圜底罐、和鴨形壺原始瓷等,還有石刀、石戈、石矛、石鏃等。

            4 茅灣里窯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周至戰國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位于杭州市蕭山區進化鎮大湯塢村北600米。面積約2萬平方米。堆積厚1.5米。采集陶片有印紋硬陶罐、壇等,胎多紫褐、紅褐色,燒結堅硬,飾米字、網格、方格、云雷紋等;原始青瓷片有盤、盅、碗等,胎灰白,施青黃色薄釉,內底多為螺旋紋。

            5 跨湖橋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蕭山區城廂街道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遺址原有面積數萬平方米,已發掘1030平方米。遺址堆積厚2-3米,文化內涵豐富,面貌獨特,碳14測年距今7000-8000年。出土遺物有陶器、石器、骨器和木器,有機質文物保存良好。釜、豆、盆、缽、甑、罐為常見的陶器群,形制別致,彩陶較多,分內彩和外彩兩種。發現千余粒栽培稻谷米,出土7500年前的獨木舟。

            跨湖橋遺址文化內涵不同于河姆渡文化和馬家浜文化,是一種新的文化類型;出土的栽培稻實物將浙江的栽培稻歷史提前1000年;出土的獨木舟是迄今我國年代最早的。跨湖橋遺址的發掘是我省新石器時代考古的一個突破,對研究浙江省早期新石器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6越王城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春秋戰國之際

            公布時間:1989年12月12日

            位于杭州市蕭山區城廂鎮湘湖村西北700米城山山巔。1991年試掘。遺址位于山巔,中間低四周高,高處即為人工夯筑的城垣,平面呈橫葫蘆狀,周長1091米。面積約3.6萬平方米,城垣內緩外陡,四角有高隆臺地。城內有泉水及池。屬春秋戰國時期越國屯兵抗吳的軍事城堡

            7 紗帽山窯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春秋戰國 蕭山區進化鎮

            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

            是春秋戰國時期印紋陶和原始瓷合燒窯址。窯址文化堆積較厚,產品種類豐富,主要器形有碗、罐、甕等。燒造歷史悠久,分布范圍較廣。印紋陶與原始瓷合燒是越民族先民文化遺存的一個主要文化特征。這樣龐大的印紋陶和原始瓷燒造中心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對研究春秋戰國時期越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有重大歷史價值。

            印紋陶與原始瓷正處于從陶過渡到瓷的一個重要階段,它是制作工藝對瓷器起源和發明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意義,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為東漢成熟青瓷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8 臨安城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南宋

            公布時間:2001年6月25日

            臨安城遺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南部鳳凰山,建于南宋高宗趙構于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

            臨安古城城址平面呈方形,總面積約10000余平方米,由大型夯土臺基、石砌圍墻、門址等組成。有三座城門,城內有殿、堂、樓。閣約130余座,主要宮殿區現均被深埋在距離地表3米以下,基址保存相當完好。

            臨安城遺址對于研究南宋政治、經濟及文化,研究南宋皇城的布局,探討中國古代都城制度的發展和變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9 郊壇下和老虎洞窯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宋至元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郊壇下窯遺址位于杭州市玉皇山南的烏龜山西麓,發現于20世紀20年代。1956年,浙江省文管會曾在遺址南部進行首次局部發掘,清理龍窯窯爐一座,并發掘了窯旁的部分瓷片堆積。1985年10月-1986年1月,臨安城考古隊對窯址進行正式發掘,1988年冬,因建設南宋官窯博物館又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共1400余平方米,共發現窯爐一座,作坊遺址一處,其中作坊遺址包括房基三座、練泥池一個、轆轤坑兩個、釉料缸兩個、堆料坑一個,素燒爐一座,以及素燒坯堆、排水溝、道路等遺跡。出土瓷片三萬余片,窯具數千件。

            老虎洞窯遺址位于杭州市鳳凰山北麓,南距南宋皇城北城墻不足百米,西南距郊壇下窯遺址約2.5 公里。發現于1996年,同年11月,杭州市文物考古所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考古調查,發現兩座窯爐和作坊遺址,1998年、1999年,先后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實際發掘面積約2300平方米,揭露了該窯址的全部文化層。老虎洞窯遺址的發掘先后被評為199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提名獎和200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郊壇下、老虎洞窯遺址的發現,為研究中國古代官窯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10 富盛窯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周至戰國 紹興縣富盛鎮倪家溇村南300米瓜嶺長竹園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面積約4000平方米。發現南北并列兩條龍窯。1978年試掘,其中一條龍窯殘長6米、窯床寬2.46米。原始青瓷和印紋硬陶合燒。原始瓷有碗、盤、碟等,胎質堅密,胎骨灰白,釉呈青色。疊燒時以扁圓形墊珠間隔。印紋陶有壇、罐等。胎呈深紫、深灰色,外飾米篩紋、杉葉紋、回紋。該窯址對研究我國瓷業生產尤其是紹興地區早期制瓷業發展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11馬鞍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紹興縣馬鞍鎮寺橋村南1公里仙人山、寺橋南500米(鳳凰墩)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

            遺址包括仙人山與鳳凰墩兩處。仙人山遺址總面積約8000平主米。1985年經局部發掘,堆積厚約1米,分兩個文化層:上層出土夾砂紅陶,印紋硬陶片和石器。夾砂紅陶有繩紋鼎、釜支子。印紋陶飾方格紋、條紋、云雷紋等,器形多見凹底器圜底器。石器有凹槽式有段錛、半月形刀等。屬馬橋文化;下層出土有泥質灰陶、黑皮陶和夾砂紅陶,器形以魚鰭形足鼎、圈足盆、喇叭形鏤孔豆為主。石器有有段石錛、柳葉形鏃等。屬良渚文化。鳳凰墩遺址總面積約6000平方米。1984和1993年局部發掘。文化層厚約1米,出土石器有刀、鏃等;陶器以泥質灰陶、泥質黑皮陶、夾砂紅陶為主,部分用刻劃、鏤孔及附加堆紋。器形有鼎、豆、壺等。屬良渚文化晚期。馬鞍遺址反映了良渚文化向馬橋文化發展的文化繼承關系。

            12西施山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春秋戰國 紹興市區五云門外東北1.2公里處

            公布時間:1963年3月11日

            西施山,又名土城山,亦稱美人宮,傳為西施習步處。曾采集有青銅犁、鋤、镢、鐮等,還有原始青瓷、印紋硬陶和黑皮灰陶碎片。在西施山旁的念佛橋又發現距地表2米以下,有厚0.4米的文化層,采集有青銅劍、矛、鐵矛和原始青瓷、印紋硬陶、黑皮灰陶碎片。

            13小仙壇窯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漢 上虞上浦鎮石浦村北200米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面積約800平方米,窯爐破壞嚴重。產品制作規整,質量甚高。器形以碗為主,兼有壺、洗、罐等。胎質致密,胎色灰白,釉色青綠。器表飾蓖紋、席紋、水波紋、弦紋等。窯具有墊餅、喇叭形支座等。小仙壇窯址的發現表明早在東漢時期成熟的瓷器已在浙江燒造成功。

            14上林湖越窯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五代、宋 浙江省慈溪縣的上林湖(原屬余姚縣)

            公布時間:1988年1月13日

            上林湖越窯遺址是越窯青瓷的主要產地之一,古代屬于越州,故而得名。1957年以來,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和故宮博物院對窯址進行了多次調查,先后在慈溪縣上林湖、上岙湖、白洋湖、杜湖和古銀錠湖周圍發現了古窯址100余處。越窯開創于東漢時期,唐代和五代時期得到蓬勃發展,越窯青瓷更是聞名遐邇,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東漢至隋代,前一階段是其產生和開始發展的時期,產品較為簡單,東漢時期常見的器物有礨、罐、壺、洗、缽、碗等。后一階段的主要產品有碗、罐、碟、雞首壺、水盂等,器皿較為笨重。到了唐代,上林湖的制瓷技術有了較大的發展,制瓷業相當的繁榮,曾有“扶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的詩句,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上林湖制瓷業的水平,考古發掘也證明,上林湖早在唐代晚期已經開始燒造進貢皇上的精美瓷器了,當時的瓷器,品種繁多、造型優美,作瓜形,似花朵、像荷葉,輕巧可愛,釉層均勻,色澤滋潤,如冰似玉,文人雅士為之贊不絕口。

            五代十國時期,浙江為吳越國所割據,在上林湖等地設立了官窯,燒造專供吳越小朝廷使用和向中原進貢的瓷器。這些瓷器的胎質細膩堅硬,制作精細工整,采用先進的釉下彩繪工藝,并用金、銀、銅鑲邊,花紋裝飾,采用刻、劃、鏤、堆塑等多種手法,題材有珍禽異獸、魚、龜、花草和人物等,構圖新穎,頗具情趣。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宋朝廷派殿前承旨趙仁濟繼續監理越州窯務,直到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上林湖還在燒造貢瓷。

            上林湖越窯青瓷,質優物美,名傳天下,自唐代開始,就通過明州、杭州,遠銷到朝鮮、日本及阿拉伯等地,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

            15寺龍口青瓷窯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唐—南宋 慈溪市匡堰鎮

            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

            寺龍口窯址在1998、1999年經過兩次大規模的科學發掘,發現有龍窯、作坊等遺跡及大量的瓷器,窯址在南宋時期曾燒造過一類產品,有別于越窯傳統的青釉產品,而與汝官窯卻非常相似,進而被確認為南宋時期為宮廷燒造的御用產品,從而揭開了南宋初宮廷用瓷之迷,也把越窯的燒造歷史從北宋中晚期延續到了南宋,這是中國陶瓷史上的重要發現。

            寺龍口窯址堆積厚達10米以上,一直從晚唐燒造到了南宋,這樣燒造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地層疊壓關系清楚的窯址,在迄今為止的瓷窯址考古中是不多見的,不但為越窯瓷器編年和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也成為探討秘色瓷及南北、官民瓷業交流、融合的重要環節。

            16永豐庫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元 寧波市中山西路北側,府橋街之南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大型元代倉儲遺址。遺址位于寧波市中山西路北側,府橋街之南。在距現存地表深1.5米處,揭露出以兩處單體建筑基址為核心,并有磚砌甬道、庭院、排水明溝、水井、河道等與之相互聯系、布局相對完整的元代大型建筑遺跡,同時出土有大量當時各地著名窯系的陶瓷產品與各種建筑構件。通過文獻考證,可確認該建筑遺跡為元代的永豐庫遺址,是當時衙署的倉儲機構。

            元代永豐庫遺址是我國首次發現的古代地方城市的大型倉儲遺址,結構保存基本完整,為研究元代倉儲類建筑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考古實例,是中國城市考古的又一重大發現,被評為200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17塔山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象山丹城鎮東塔山南麓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

            面積約1.5萬平方米。經1990年10月和1993年3月兩次發掘,清理了包括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等不同時期的文化堆積。發掘面積500多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早期出土泥質紅陶豆、夾砂釜、夾炭釜等陶器,發現密集有序的單人墓葬墓葬42座,依據墓向、隨葬品及分布位置等,可將這些墓分作3組,隨葬品有泥質紅陶喇叭形圈足豆、繩紋釜、盆、缽、罐、鼎及玉塊等;中期陶器以泥質灰陶為主,墓葬中有合葬現象,發現一處建筑遺跡;晚期出現大量幾何印紋陶。該遺址反映出河姆渡文化與馬家浜文化交融的現象,為錢塘江以南河姆渡文化之后古文化研究提供了寶貴材料。

            18河姆渡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浙江省余姚縣羅江公社河姆渡村

            公布時間:1982年2月23日

            河姆渡遺址發現于1973年夏,是河姆渡村的農民在村東北修建排澇站時偶然發現的。聞名世界的河姆渡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遺址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堆積厚度約4米左右,疊壓著四個文化層,其中第四層的時代,經過對地層中出土的遺物的碳-14測定,確定其年代為距今約六七千年。

            遺址中有一排排的木柱和板樁,很有規律的沿著小山坡呈扇形分布,這是一種干欄式的建筑,其中大的長23米多,深約7米,前廊深1.3米。許多木構件上還有榫頭和卯口,說明采用了榫卯結點的技術,這是中國現已發現的古代木構建筑中最早的榫卯。

            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稻谷,保存較好,經過鑒定屬于栽培稻的秈稻和粳稻兩種。河姆渡遺址出士稻谷數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分布范圍之廣,在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是十分罕見的,填補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史上“有粳無秈”的空白。同時出土的還有骨耜、木箱、骨鐮和木材等,都是農業生產或谷物加工的工具。這些發現證明,早在六七千年前,當地的農業已經成為主要的生產部門。河姆渡遺址大量稻谷的發現,還有存在一個十分重要的意義,以往人們認為印度是亞洲水稻的原產地,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證明,這里的水稻比印度發現最早的水稻還早了三千余年。

            河姆渡遺址中,還出土了大量的動物遺骨,其中有人工飼養的豬、狗、水牛等,還有野生的鹿、赤麋、漳、熊,以及在這一地區現在已經絕跡的象、犀牛等,這對探討古代氣候的演變規律和原始畜牧業的起源過程有很大的價值。

            河姆渡文化的原始藝術豐富多彩,在陶器上有雕刻和堆塑的動植物圖案,有陶塑的豬、羊、人頭等,有骨雕和象牙雕作品,還有至今仍能吹出樂曲的骨哨。

            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證明了早在六七千年前,長江下游已經有了比較進步的原始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19鯔山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余姚丈亭鎮西岙村鯔山東南麓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

            面積約5萬平方米。1980年試掘,1996年正式發掘,發掘面積350平方米。文化堆積厚約3米,劃分為10層,文化內涵包括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商周時期,以河姆渡文化堆積為主,出土文物1000余件。石器有斧、錛和以燧石為原料制作的小石器。陶器分夾炭黑陶和夾砂灰黑陶等,器形有釜、罐、盤、缽、豆、鼎等。多素面,紋飾有繩紋、弦紋和錐刺紋等,另還出土河姆渡文化早期干欄式建筑遺跡、大批稻谷、葫蘆、鹿角等動植物標本以及骨器和象牙器等。該遺址極大地豐富了河姆渡文化的內涵,為更加全面地了解河姆渡文化的產生、生活狀況及經濟形態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臨安有哪幾個經典旅游景點?

            臨安大大小小景點有二十來個。其中最為著名的為西天目山和大明山,所有景點中,本人比較鐘情于西天目,清涼峰和微杭古道。西天目海拔1506米,較近的景點,比如太湖源、青山湖、西徑山、白水澗,這些地方都有公交車直接到達。雖然小了點但是也可以痛快的玩一天,較遠點的天目山、火山大石谷、浙西大峽谷、大明山 x0dx0a1、西天目為臨安最為著名的景點,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有個名人在此修道,還有開山老殿還有一個禪源寺,現在搬到了山下,風流皇帝乾隆帝還在山上封了個“大樹王”.文化底蘊與古樹,靈山形成了獨特的大自然風韻 .在臨安不去天目山一游為一大憾事. x0dx0a2、清涼峰是珍稀動植物的王國,是國內生物多樣性最典型的保護區之一,在山上可以看見許多不在奇花異草,它們開放季節也不同于山下普通的地方。最主要的是浙西第一高峰,爬上去很有成就感,在山上印像像最深刻的是云霧和巨石,那種感覺只有爬上去才能感受到。但是下山時很容易迷路,一定要小心,05年山上一個驢友為了拍美景還迷路了,最后出個事,在心里我是很佩服他的,畢竟是為了自己的興趣愛好。 x0dx0a3、微杭古道,在幾百年前是連接微杭的重要商道,現在已經成為全國十大經典穿越路線之一,一般選擇從安徽伏嶺出發,走在悠悠的古道之上使人感慨萬千,道見證了,古代商人的奮斗,時間的流逝,人世的滄桑.當你走在古道之上,累了,走不動了,想想當年的商人就是靠著兩條腿,用扁擔挑著貨物,在古道之上穿梭,你便會繼續前進.路途中"江南第一關"挺立在險要的山道上,給人予振撼,在繼續往前走,到了微杭之家,在山頂上的一片開闊的空地,更為激動人心. x0dx0ax0dx0a4、大明山是全國大學生野外實習基地之一,我們學校野外生存俱東部常去,上海那邊的高校野外生存協會也常去.大明山山高谷深,層巒迭嶂,群聳立,氣勢十分壯觀。氣候條件及地質條件與黃山類似,山色黟然若黛,宛如國畫中的潑墨山水,奇松、怪石、云海、峰林層出不窮,稱之“浙江小黃山”,大明山的云海足以稱奇,但那里的飛瀑群更是令人叫絕,最著名的是南側幾座1400米以上高峰及三處1100米以上的高山盆地,,山形平緩,林木蔥蔥,水草豐盛,流水清清,長年不斷。不記得是那年的亞洲小姐也上去過. x0dx0a5、浙西大峽谷,現在幾個景點都連在了一起,門票比較貴,沒錢去。浙西大峽谷具有五個之最的優勢:即在華東地區內,浙西大峽谷是“峽谷最長;植被保好;山水風光最佳;峽谷區內居住人口最少和離開滬杭大都市距離最近”。目前已建成開放,接待游客的僅是第一景段的“龍井峽”。主要景點是吊水巖、柘林瀑、劍門關、嬉水灘、梅鹿苑、獅象灣、、老碓溪白馬崖等.浙西大峽谷被譽為“華東第一旅游峽谷”,又有“浙西神農架”之稱。由于我沒去過就不亂說了,不過去的人還是很多,雖然去年有座橋斷了,受了一定的影響 x0dx0a6、火山大石谷是剛興起不久的景點,景區內巨石成流、奇峰崢嶸、激流飛瀑、碧潭如串。處處美麗,步步驚艷。廣達千畝的火山口和高山活性游泳池更是堪稱奇觀。景區內打造了“深山里的大型游樂場”,開發完成了高空垂釣、草船借箭、竹筏嬉水、水上秋千、高山滑水沖浪等大量游樂參與性項目,廣受游客青睞,各界名人如金庸、謝晉、黎明、劉中一也慕名也去。 x0dx0a7、太湖源有"小九寨溝"、"猢猻溝"、"龍須溝"、"生態溝"、"龍須峽谷"等別稱美譽的太湖源,風光資源獨特,是一個天然綠色生態長廊,和有相當深厚的文化底蘊的風景區。最為重要的是,那里有個攀巖場,還可以耍猴子.離臨安近,坐16 路公交車到景區門口。 x0dx0ax0dx0a8、白水澗風景區深厚的文化積淀,也為"江南桃花源"的說法,添上濃彩的一筆,據景區所在地泉坑村 族譜記載,明洪武年間,一位名叫奚百一的老人,曾夢游桃源,后按夢中所示,找到這塊"山明水秀,竹翠林煙,城山重疊,永無盜賊之虞;綠水長流,又無水旱之災,家敦古處,戶尚貞良"的風水寶地,并舉家適徙至此,休養生息,以為樂土。 x0dx0a9、青山湖,被稱為水上森林,那里玩玩游艇什么的還可以,班級活動,秋天時弄弄燒烤,還是有點意思,此景點坐5路車,或者騎車就可到達. x0dx0ax0dx0a10、西徑山,就在學校后面.坐公交車或騎車,就可到達,山上有些文化遺跡,什么獨有的古樹,說的像真的一樣.不知是真是假.這兩個地方在放假時,沒事做,騎車出去逛逛,不為一件樂事. x0dx0a臨安的特色小吃有: x0dx0a◆吳越十錦 x0dx0a◆青頂茶香熏野兔 x0dx0a◆昌西豆腐干 x0dx0a◆錢王四喜鼎 x0dx0a◆彭祖益壽雞 x0dx0a◆碧海白魚 x0dx0a◆竹鄉鮮筍 x0dx0a◆天目雙寶 x0dx0ax0dx0a臨安有三寶,茶葉筍干山核桃”。

            浙江臨安有哪些旅游景點

            一、浙西大峽谷

            浙西大峽谷位于浙皖接壤的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區域內。地處浙江西北部而名“浙西”。峽谷境內山高水急,山為黃山延伸的余脈水為錢塘江水系的源流。峽谷旅游區為線型環帶狀,全長80千米,共分三個景段。第一景段自龍崗地塔起至魚跳八仙潭止,俗稱“龍井峽”為巨溪流經的塢谷,長約18千米。

            二、大明山

            大明山位于杭州市臨安區清涼峰鎮,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風景旅游區,大明山區內林木覆蓋率高,名貴樹種較多,有黃山松、云錦杜鵑及被國家列為二級保護植物的夏臘梅。距杭州市區116千米,緊靠杭昱一級公路。最高峰大明頂海拔1489.9米,擁有32奇峰、13幽澗、8條飛瀑、3個千畝以上的高山草甸。

            三、天目山

            天目山位于杭州市臨安區天目山鎮,是中國著名的自然保護區,也是浙江省加入國際生物圈保護區網絡的自然保護區。天目山雄踞黃山與東海之間。東西兩峰遙相對峙。東峰大仙頂海拔1480米,西峰仙人頂海拔1506米。天目山為江南宗教名山,東漢道教大宗張道陵在此修道,史稱三十四洞天。

            四、太湖源風景區

            太湖源風景區位于杭州市臨安區目山南麓,太湖的主源頭坐落于此,故名太湖源。景區十里長谷,主要景點有:龍須壁、云碧潭、思源廊、千仞崖、神風谷、雙龍潭、古佛院、百丈漈、仙人臺、祭源壇等十五個景點。景區內生態、原始與九寨溝相似,故被譽為小九寨溝。

            五、青山湖 

            青山湖位于杭州市臨安區青山鎮,被譽為臨安第一景,臨安新十景之一的青山湖國家森林公園,為大型人工湖,面積64.5平方千米,水域面積10平方千米,積天目之水形成的青山湖像一塊碧玉鑲在群山蒼翠之中;

            北湖更有100萬平方米國內罕見的水上森林,是20世紀60年代從亞馬孫引進的一批池杉樹種。樹在水中長,船在林中游,鳥在枝上鳴,人在畫中行,正是游覽青山湖的樂趣。

            浙江旅游景點大全景點排名

            浙江旅游景點景點排名是西湖、京杭大運河、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千島湖、天目山、富春江、南宋御街、宋城、良渚遺址、南湖、烏鎮、西塘、錢塘潮等。

            千島湖風景區,又稱新安江水庫,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境內。國家5A級旅游景區,東距杭州129公里、西距黃山140公里,占地面積982平方公里。北接臨安市、南接常山縣、西南與開化縣、衢州市為鄰,東南與桐廬和建德二縣市接壤,西北與安徽省交界。

            千島湖湖形呈樹枝型,湖中大小島嶼1078個。主要景點有梅峰島、猴島、龍山島、鎖島、三潭島等,1982年成為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富春江簡介

            富春江為中國浙江省錢塘江上游,新安江與蘭江匯合后河段始稱富春江。下起富陽,上至淳安縣,其中桐廬縣境河段稱桐江。

            富春江的最佳旅游時間為四季皆宜,嘉興市地處北亞熱帶南緣,屬東亞季風區。冬夏季風交替,四季分明。氣溫適中,雨水豐沛。日照充足,具有春濕、夏熱、秋燥、冬冷的特點。因地處中緯度,夏令濕熱多雨的天氣比冬季干冷的天氣短得多,年平均氣溫15.9℃。

            富春江富陽段全長52公里,兩岸群山連綿,江中沙洲點點,景色宜人,自古有“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之美譽。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富春江


            上一篇: 蘇州皮膚美容科哪家醫院好(蘇州皮膚整形醫院)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福州人都在關注
            便民網推薦閱讀

            學習 | 范文

            熱讀 | 推薦

            精彩 | 炫圖

            一周排行

            中文字幕人妻中文AV不卡专区|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一|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红樱桃|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系列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有码| 国产丝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五月天无码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网站 | 天堂资源8中文最新版|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最近高清中文在线字幕在线观看| 中文资源在线官网| 大学生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国产丝袜在线观看 | 中文精品99久久国产| 国产成人三级经典中文|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app| 无码H肉动漫在线观看| 国产色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视频| 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乱码人妻无码久久| 性无码专区|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久久99热国产| 国99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爆乳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性饥渴无码A区免费 | 日本免费中文字幕| 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69 | 人妻AV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日韩人妻AV一区免费l| 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久人妻精品无码一区| 国产强伦姧在线观看无码| 日韩AV无码不卡网站|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乱码| 中文字幕VA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日本| √天堂中文www官网在线| 亚洲精品97久久中文字幕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