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疍民的生活
福州疍民的生活水平和教育質量等相比過去得到很大改善,而且擺脫了過去絕大部分為文盲的狀況。
清朝道光年間在閩江流域聚居著一支水上族群疍民,隨著這一群族陸續北遷后落足于沙埕海港。
疍家人是漢族。是廣東、廣西、福建、海南一帶,一種以船為家的漁民,世代以打漁為生,而不在陸地上置業。疍家分為福州疍民以及廣東疍家人。
“疍民”,是古書上對水上居民的稱呼。疍民(蜑民)這一稱呼由來已久,“東接建平,南接武陵,西接巴蜀,北接上庸。其屬有奴、獽、夷、蜑之蠻。”這是歷史上對疍民的最早記載。
_民分布哪里
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 內蒙古 、 新疆 、 寧夏 、 廣西 、 西藏 、 云南 、 貴州 、青海、四川、甘肅、 遼寧 、吉林、湖南、湖北、海南、臺灣等省、自治區。
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云南、貴州、青海、四川、甘肅、遼寧、吉林、湖南、湖北、海南、臺灣等省、自治區。中國民族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有25個民族。
我國少數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各省、自治區。內蒙古、新疆、西藏、廣西、寧夏5個自治區和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200多個民族鄉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
福州風俗習慣近代有哪些改變
1、在廣大農村,傳統歲時節慶、生產習俗、民間崇拜及其他民俗活動仍無多大改變。但總的趨勢是封建性減弱,現代性增強,新舊民俗并存,傳統民俗仍居主導地位。
2、從歷史沿革的脈絡看,福州風俗繼承古越文化的遺風,大量接受古代中原文化的影響;同時又受到宗教特別是佛教和道教的影響;到了近現代吸收融匯海外文化習俗。
3、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于男子。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輪到祭拜祖宗。
4、在福州的正月初一,各家各戶會敞開大門,焚香鳴炮,喜迎新年。正月初二,在福州的民俗里,這一天是出嫁的女兒回娘家的日子,夫婿也要同行。
5、福建的風俗習慣如下:媽祖文化 媽祖文化是勞動人民千百年來尊崇、信仰媽祖過程中遺留和傳承下來的物質及精神財富的總稱,是中華民族重要文化瑰寶之一。
話說閩江
1、閩江,是福建的母親河,是福建的第一大江,全長530公里,是全省最大的水系。年平均徑流量629億立方米,《榕城考古略》說福州城是:西北則諸山環繞,東南則雙江帶流,洪江內抱,臺江外衛,此郡城之形勢。
福州疍民的起源和發展
現今學術界較主流的觀點認為疍民主要源于古代的百越,像羅香林、傅衣凌等人就認為,疍民乃是居水的越人遺民,與畬同源。而福州疍民就源于百越中的閩越。
疍家的起源已無可考查,一說是廣府、客家等珠三角漢民系到達珠三角的早期南方漢族人;一說是古越族或古黎族等南方水上民族受陸上民族排斥,多年來漂泊于海上形成的一種特殊民體。
福州疍民分布圖各個時期的福州疍民人口統計數字之間出入較大,民國時陳文濤認為福州市區的疍民人口達到十萬左右,這個數字可能比較接近當時的情況。
疍民,又稱蜒人、龍戶,是解放前我國居住在水上的兄弟民族,分布在我國東南部的沿海各省,如廣西、廣東、海南、福建、浙江等。
據1950年統計,閩江下游的福州疍民有3萬多人。
臨江街道的其他內容
1、杭州市蕭山區臨江街道于2009年9月正式掛牌,是蕭山區最新的街道,由原河莊鎮九工段直河與十工段直河之間的圍墾區域和原新灣鎮的臨江佳苑社區以及蕭東、東莊2個村的行政區域合并建立。
2、臨江街道位于福州市倉山區中北部,西與倉前街道倉前路隔界,東南與下渡街道港墩、中藤地區接壤,北與臺江區隔江相望。東西相距約4華里,面積0.909平方公里,居民8010戶、34920人。
3、臨江街道地處泉州老城區南大門,東與豐澤區接壤,南跨晉水與江南街道、晉江池店相連,西、北與海濱街道相依。因其地瀕臨晉江,故名臨江。下轄7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27046人,面積 7平方公里。漢族,通閩南方言。
4、米鋪巷、排鋪街更是熱鬧非凡。臨江是市區工業區之一,先后建起了造船廠、綜合食品廠、電機廠、紡織廠等數十家。中山南路有三分之二地段橫貫轄區南北,大街兩側,獨具閩南風格的樓房林立,各種門類的商店鱗次櫛比。
5、丹東市振興區臨江街道,辦事處駐振四街36號,人口8萬人,面積75平方千米,轄10個社區居委會:清華園、科達、新福民、青年湖、港灣、濱江、福民、錦繡、南橋、八千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