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移動通信業發展,流量成為用戶套餐的指標。“免流卡”“大王卡”等套餐出現。但有些“免流”套餐有“專屬流量”,卻在廣告中被稱為“免流量”,誤導用戶。有網友反映,買的“免流卡”,1個月后手機就欠費了,原因竟然是流量不在定向范圍內。隔三岔五就會接到各種營銷電話。
這些年,不僅是各大平臺的商家在銷售商品時對消費者設陷阱、套路,連通信行業也開始亂象橫生。近年來,移動通信業快速發展,網絡流量成為用戶選擇通信套餐的重要指標。“免流卡”“大王卡”等通信套餐應運而生。然而有些“免流”套餐名不符實,存在欺詐嫌疑。
明明是有嚴格限制的“專屬流量”,卻在廣告中被稱為“免流量”,這對一些用戶產生誤導。有網友反映,此前他購買了一款“免流卡”,1個月后手機就欠費了,后來才知道他所使用的流量不在定向范圍內,不得不說,這些套路太深了。而且,有不少網友反映,日常生活中隔三岔五就會接到電信企業打來的各種營銷電話,煩不勝煩。也有消費者表示自己如果想要升級套餐就可以直接打電話,但要是取消就要跑去營業廳辦理。
《人民日報》指出套餐更換升級容易但降檔難,存在人為設置障礙等現象。消費者對語音時長和流量的需求隨時可能發生變化。所以,應當保證消費者能根據自身需要,靈活選擇和更換套餐。
有消費者認為,督促電信企業自覺尊重消費者知情權、自主選擇權非常重要。還有一些消費者呼吁,相關部門在加強監督管理的同時,也要重視對消費者的提醒和指導。
為了賺錢很多時候商家都會使出一些手段,比如買一送一,比如買的是一個充電器送的是一個手機殼類似的套路,希望之后的電信企業可以不打擾到日常生活,也減少那些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