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縣大力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建設
“臉”美“心”真 居民們很高興
樹木蒼翠,街道整潔,車流有序,行人文明,社區宜居……走在永泰縣城的街道上,文明的風讓人感到溫暖。永泰縣將以創建文明城市為抓手,將文明融入城市肌理,不斷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城市煥發出更加迷人的時代風貌。
松口鎮文藝隊伍定期開展宣傳活動(資料圖)。(永泰縣委文明辦供圖)
以美提升宜居品質
為群眾創造美麗宜居的居住環境,是永泰縣貫徹“為民建”理念、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縮影。
“以前這個區又臟又亂,地面坑坑洼洼,現在不僅環境好,還加了充電樁、停車位、路燈,生活方便多了,舒適多了。”在張城鎮北門社區西門新村,居民們興高采烈地談論著新面貌后的社區改造。整齊的垃圾桶、停放有序的車輛、平整的水泥路、潔白的墻壁、干凈的地面、明亮的窗戶、亮堂的居民樓等,裝點著小區的“臉面”。
近年來,永泰縣圍繞“增綠、提質、增色”三大主方向,以公園、廣場、綠地為“面”,以城市道路綠化為“線”,以臨街綠地、單位庭院、小區綠化為“點”,大力實施綠化行動,建成景觀公園16個,立體綠化和小街道公園20個,加強城市道路綠化22條。全縣綠地率達到44.1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9.85平方米,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85.53%被評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
以人為本是文明城市建設的目標。永泰縣每年在民生領域投入財政支出,統籌實施小街巷改造、黑臭水體治理、文化科普設施和衛生設施增加、農貿市場改造等,完善發展短板,托起城市“面子”,豐富民生“內情”,增強公民獲得感。
培養德才兼備的人,培育文明的沃土
“在緊急情況下,我們如何抓住救援機會?”近日,在永泰縣紅十字慈善站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福州市好人”、永泰縣紅十字緊急救援志愿服務隊隊長劉周丹帶領志愿者示范心肺復蘇的步驟。全縣各單位的學生聚精會神地看著,積極舉手提問。劉和他的志愿者們經常利用業余時間教授急救知識。到目前為止,他們已經培訓了600多人。
除了劉洲旦,還有開辦培訓班、成立專業合作社、帶領村民共同致富的楊敬體;柯東玲,堅持公益初心,積極組織和參與扶老扶殘、支教助學、無償獻血等志愿服務;從身邊到偏遠鄉村,從自己到“點亮公益”團隊的成立,始終把愛心放在第一位的鄭福臣……“身邊的好人”不斷涌現在永泰,彰顯著城市的溫度,也匯聚著崇德向善的力量。
問渠謂清故,才有活水之源。永泰縣創新“線上線下同步挖掘”工作模式,線上借助網絡媒體強大的傳播力量,引導群眾舉報身邊好人,第一時間發現好線索;線下依托各級文明單位(校園)、文明鄉鎮,建立好人推薦機制,加強信息共享,變“隨機發現”為“主動發現”,對推薦人員進行長期跟蹤培養,及時提拔轉化,讓各行各業的好人層出不窮。
典型當引領,文明當遠。一批批先進典范,彰顯了永泰思想道德建設的豐碩成果,成為城市精神文明的“風向標”。截至目前,永泰有6個市級道德標兵、縣級道德標兵32人,榮獲中國“好人身邊”榮譽稱號4人1組,福建“好人身邊”14、福州“好人身邊”20、永泰“好人身邊”112名學生,他們的先進事跡感染了一批批學習者,他們的民情激勵了一批批先行者。
給人以培養無限的生命力
近年來,永泰縣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為載體,凝聚各方力量,不斷深化拓展,積極挖掘“點位”陣地資源,精準對接群眾需求,把新時代文明實踐“連接”到群眾心中,打通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我們以人民的需要為導向,滿足人民的需要。”永泰縣委文明辦負責人表示,前期通過主動上門、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收集群眾需求,使服務更具針對性。
林麗燕,82歲,松口鎮藝術隊隊員,熱心參加志愿服務活動。近年來,他一直在研究松口的歷史和民俗,并經常被邀請到鎮上的公共圖書館和創業中心演講。“林麗燕等老黨員的課程非常受歡迎,幫助孩子們更多地了解古鎮的歷史,熱愛當地的風俗習慣。”公益圖書館工作人員閆曉梅說。
松口鎮文藝隊由退休黨員組成。他們定期進行活動。他們以大眾喜愛的對唱和小品的形式講述身邊的故事,讓群眾在春風中感受理論的溫度和思想的魅力。
在文明實踐過程中,永泰縣整合黨員干部先頭部隊、青年志愿者隊伍等力量,廣泛動員各行業、各單位的企業骨干,文化、醫療衛生、農業科技等領域的專家人才,以及海歸企業家、文化離退休工作者和模范人物進入實踐現場,形成了“7+N”志愿服務體系。把文明實踐轉化為行為自覺和日常習慣,在自助、自我教育中實現自我提升。
永泰縣還大力實施誠信建設工程、文明交通行動、志愿服務行動、文明餐桌行動,有效解決了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群眾反響強烈,廣泛開展文明社區、文明市場、文明家庭和文明單位、文明窗口等群眾性創造活動,使文明實踐成為更多市民的積極行為。讓公民體驗文明帶來的變化。(記者葉欣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