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影片的節奏感?
電影的節奏感是電影的重要的藝術元素之一,它表現為連續而又有間歇的運動,也是音樂作為時間藝術的主要因素,由于電影是時間和空間的復合體,節奏在電影中既表現在時間的流程中,也表現在空間的運動上,電影的節奏感滲透在表演、造型、聲音和剪輯中,導演對影片的節奏起決定作用,它通過情節的發展、演員的心理形態及言語動作、影響造型、色彩的組合與對比、鏡頭的角度與景別以及長度與動作的變化、鏡頭與鏡頭之間的轉換與組接等來表現電影的節奏感,一部經典電影的節奏感一定是恰到好處的。
被人工智能包圍的未來社會將會怎樣發展,《升級》這部電影好看嗎?
電影《升級》由雷·沃納爾編劇并導演, 羅根·馬歇爾-格林、梅拉里·沃列何、哈里森·吉爾伯特森、本尼迪克·哈迪、克里斯托弗·卡比等演員出演。
劇情講述了在充滿未來感的科技世界中,一切都被機械、虛擬所包圍,因為“在虛擬世界要比在現實中所承受的痛苦少得多”。而悲劇發生在了一對年輕夫妻身上,一次回家途中發生車禍,在自動行駛到車輛開入男主兒時生活的區域后,慘劇發生了,妻子被人當場殺死,而男主也因此只能依靠輪椅和機械臂生活。主人公隨即展開了一系列行動企圖尋找當年殺害妻子的兇手,背后的陰謀也隨之被揭開。
《升級》前半部分幽默、有趣、娛樂性強,是一部節奏快、氣氛輕松的爆米花電影。格雷在智腦(Stem)的幫助下變得身手敏捷、戰斗力暴漲,再配合優秀的動作設計、剪輯、攝影,簡直狂拽酷炫屌炸天,連印度神劇都甘拜下風,堪稱年度最佳“爽片”之一。在有限的成本內,將設定、動作到主題都發揮到極致的科幻范本。黑科技的反作用,永遠都是終極命題。從細節到結尾的展示,都在揭露人類將科技作為逃避現實的手段,在AI的操作下,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越來越疏離,越來越缺乏同理心。當虛擬世界的暴力與現實對調,對于暴力的控訴便達成了。在AI類人的概念、動作設計和肢體語言表演,都操縱出了“元素集成感”;類型完成度很高,不拖泥帶水的科幻闡釋,堅定走動作驚悚路子,最后幾個反轉標配而奏效。 就算看得出成本很小,但幾乎能做的地方都做好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電影的節奏感
整個影片的節奏,是由劇情發展的快慢、蒙太奇各種手法的運用以及動作的不同處理等多種因素造成的。這里說的不是整個影片的節奏,而是動作的節奏。
在日常生活中,一切物體的運動(包括人物的動作)都是充滿節奏感的。動作的節奏如果處理不當,就像講話時該快的地方沒有快,該慢的地方反而快了;該停頓的地方沒有停,不該停的地方反而停了一樣,使人感到別扭。但在這里要注意是,這里是兩個概念聯系在一起的,不是分開的,“速度”是“節奏”的一種表達形式,但“速度”不等于“節奏”。
有人說“節奏”快了,是不科學的,“速度”可用快慢來衡量,而“節奏”則應以高、低、強、弱、緊張和松弛來衡量。這一手段是電影的靈魂,它體現了故事情節發展的脈搏。
怎樣把握電影節奏
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就首先要理解“節奏”這兩個字的含義。這個詞語我們每天都在接觸,音樂,我們的話語,敲打聲,機器的轉動,電影,電視,建筑,它無處不在,參雜在很多事物的中間。但我們又很難用確鑿的文字來解釋這個名詞,因為它是存在于我們每個人內心的一種內在感受,人與人之間是有差別的,所以這種感覺也是不同的。就是一百個人去聽同一首曲子,他們都會說這首歌的節奏不錯,可這個“節奏”在每個人身上卻有不同的感觸。
節奏是一種運動模式,是運動的周期性特征,他有動作的連貫性重復性。(摘自課本)可以看出,節奏是一種有明顯時間性質的東西,節奏也是一種很玄的東西,我們都能感受得到,但只是意會,不能言傳。
節奏在影視藝術中同樣也是這個樣子,正因為有了它的存在,電影中畫面連貫性才顯得更加自然,它就像一個個大頭針一樣。也正因為有了它的存在,影視劇也更加變得玄了起來。
在影視藝術中,人物的動作,鏡頭的運動等等都是節奏形成的要素,而影視藝術相對于音樂而言,節奏已體現的不是那么明顯了,完全是觀眾的一種感受。
要把握影片的節奏,首先要理解影視劇作品中節奏的行程要素。
社會發展到今天,電影由無聲進入到有聲時代,電影藝術更明顯地衍變成一種視聽的藝術,故電影中的節奏主要是:1.畫面的節奏,2.聲音的節奏。
影響畫面的節奏包括:1.攝影機的運動,2.剪輯節奏,3.拍攝對象的運動;聲音的節奏包括:1.語言2.音樂3.音響。
以上畫面和聲音的節奏在課本中已寫的很是詳盡,這里就不再多寫,主要研究的問題是如何把握節奏,重點是“如何把握”而不是“節奏”。把握節奏,就是要使節奏符合觀眾的口味。觀眾在看電影的時候(只談節奏),會產生一種莫名的節奏感,所謂“節奏感”是指在“節奏”這一客體地作用下,大腦皮層產生興奮,從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活動,而后通過神經中樞協調統一支配生理機能——即人的肢體和器官,準確的完成符合節奏律動地肌肉或肢體動作技巧地能力。(摘自百度百科)
而節奏,在前面已提過,是一種有規律的,連續進行地完整運動形式,用反復、對應等形式把各種變化因素加以組織,構成前后連貫的,有序的整體,是抒情性作品地地重要因素。因此,要讓觀眾產生一定的節奏感,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在這一過程中,又回歸到了主體——節奏,把握好節奏,就是把握住了觀眾的心理。
下面就到了本文的重點——怎樣把握影片的節奏呢?
影視劇是一個聲音和畫面結合的產物,所以在以下評述中,也都是將聲音與畫面結合起來述說的。
一部影視作品中,在全片中的節奏是不一致的,需有張有弛。影片故事一般分為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在這個過程中節奏的大致方向是由慢到快,在回落的過程,就像一個山峰一樣。而在一些小的段落里面也是如此。在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里面的第一場打戲,章子怡和楊紫瓊打斗,章子怡去偷劍,被人發現后,仆人開始大喊,捉賊,此時無源聲音鼓聲開始進入,隨著打斗畫面及動作的快慢,鼓聲也隨之變化,這時鼓聲就像是人的心跳一樣,自己已于畫面,聲音融為一體了,打斗結束,鼓聲也隨之消失,讓我們緊張的心情平靜了下來。這一段戲中,聲音與畫面結合的天衣無縫,若沒有了聲音,觀眾身臨其境地感覺絕對嚴重缺失,就像吃菜沒有味道一樣,若要沒有了畫面呢?那就更不用說了。所以聲音和畫面是互相互補存在的,共同控制著影片的的節奏,該緩則緩,該疾則疾。當然創作者必須考慮到觀眾的感受,若一個影片從一開始節奏就特別快,一直到最后,那觀眾看起來就會很累,精神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若要太慢,那估計全場地人都要睡覺了。重要的就是要有張有弛,有地放失。這一點上,做的最完美的當屬《幻想曲2000》,該片是由迪斯尼影業拍攝的,于2000上映,《幻想曲》其實早已在1940年就誕生了,《幻想曲》已成為迪斯尼動畫庫中最具有歷史和紀念價值的資產。改頭換面地《幻想曲2000》仍源用沃爾特叔叔將動畫與古典音樂結合的思想。全片的主要部分都是動畫,只有在一段音樂與另一段轉換時才會出現人。這部影片中包含8首古典音樂:1.第五交響曲,2.羅馬之松,3.藍色狂想曲,4.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快版,5.動物狂歡節,6.魔法師的學徒(該版本在1940幻想曲就有),7.威風凜凜進行曲,8.火鳥組合。利用動畫來展現音樂地意境,使影片的創意和構思更加天馬行空,更具觀賞性。節奏配合音樂,畫面也配合著音樂,讓我們的心隨之舞動,確實是一場視聽的盛宴。由于本片再創作時,音樂是現成地,創作者所做的就是如何在其中添加畫面。音樂占得了主要位置,音樂的節奏明顯在控制著畫面,所以《幻想曲2000》在節奏上使無人能敵的,畫面和音樂配合得配合地如此的恰到好處。高音時,畫面具有沖擊力,低音時,畫面平靜,節奏感油然而生,剩下的就是享受了。
音樂固然在影片的節奏中起了重大的作用,但我們不能拋棄最原始的因素——劇本。一個影片的故事情節是全片的之架,若故事情節的安排不妥當,再好的音樂來進行渲染,再棒的剪輯手法,也都于事無補。由彭氏兄弟執導,在07年拍攝,郭富城主演的《C+偵探》,就是這樣的一片子。整體上看,它是一部懸念破案的影片,但影片整體節奏太慢,劇情的設置也太過牽強。可其中也有一些段落可圈可點。有一段戲中,郭富城跟蹤一個女人,女人進入一個房間,郭富城貼在門口偷聽,突然被那個女子拉進屋里,郭富城被這個女的按在墻上,互相對視,此時只有房間內鐘表滴滴答答地聲音,然后畫面隨著鐘表的聲音的節奏,變換鏡頭,不規則的鏡頭組接,卡鏡頭法都很好體現了當時兩人地心理狀態,也抓住了觀眾的心理。十分得精彩。但就全片來說,他的節奏把握不準,不夠懸念化。
總體來說,節奏是一個很難捉摸的東西,是一個人的內心感受,有可能聽一首歌,看一部電影,你覺得節奏不錯,其他人厭惡的透頂。想把握好他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人本身就是一個具有思想的東西,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創作者唯有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感覺,來進行畫面的剪輯和聲音的添加。
電影制作得最后一道工序就是聲畫合成,也是一項集其大成的創作工作,總的來說,這里不應是聲音跟畫面,也不是畫面跟聲音,而是畫面與聲音合起來把“戲”表現出來,共同將影片的節奏傳送給觀眾。可見聲音和畫面,缺一不可。在把握節奏時,也不能只考慮到一個方面,而要全都兼顧到,更要兼顧觀眾地感覺。從整體上看,把握節奏,更應當從劇情,等方面著手。
總體上,對于影片節奏的把握認識也就這么多。我想用書中的一句話作為作為本篇文章的結語——藝術之所以為藝術的,是他的節奏地感性特征,即對節奏的把握和體驗是一種完全感性的東西,而不是某種機械化的,僵死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