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制造業競爭力在全球排第一名,那中國、美國、日本和韓國的呢?
2021年4月底,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依據其掌握的各項數據,發布了最新版的“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以2018年指標為準)”——報告評估范圍包括全球152個國家、地區的生產和出口制成品的能力,技術深化和升級水平。
以及“各國、地區制造業在全世界的影響能力”等三個維度的綜合指數,并進行整體排名。該報告顯示,德國的制造業競爭力,依然穩居全球各國、地區之首。在三大指標中,德國的“生產和出口制成品的能力”非常突出。
但在“技術深化和升級水平”和“世界影響力”方面,以中國、韓國的為代表的東亞國家,在近些年有了長足進展并脫穎而出。以美國為代表的北美地區,雖然各項得分也很高,但正在下滑。
我國制造業競爭力,已升至全球第二
報告認為,與2012年的數據相比,咱們中國(指的是中國大陸)的制造業競爭力已經由全球第五名,提升至第二名——咱們中國已經是當前世界制造業規模最大的國家,完成的行業GDP接近4萬億美元。
大約是美國、德國、日本,這三個發達國家制造業規模的總和——我國的汽車、電腦、手機、空調、洗衣機、冰箱、彩電、鋼鐵以及其他多項產品的產量都穩居世界第一名。不僅如此,我國還是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國。
換言之,我國巨大的制造業不僅滿足了14億本國人口的需求,而且還滿足了數以億計的其他各國、地區居民的需求。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間,我國更是成為多數國家對抗疫情物資的重要供應渠道。
南生還注意到,除了規模龐大造成的世界影響力突出外,我國制造業的技術升級也非常迅猛——已連續數年成為專利的最大申請國,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為基本特征的智能制造也在不斷深化。
2000年以來,以大數據、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AI)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相關群體性技術突破不斷涌現。雖然部分產業的核心技術仍有待突破,但我國制造業推進轉型升級的進展是不可低估的。
韓國的競爭力也上升了,美日均下降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發布的報告顯示,德國制造業競爭力全球第一,我國第二,韓國排第三——與上期的第四名相比,也提升了。主要是依靠在全球保持最高競爭力的半導體、液晶顯示器、石化、動力電池、造船等主力產業。
報告顯示“生產能力的位置和靈活性,生產和出口結構”等,美國都在下滑,其整體排名由之前的全球第二,降至全球第四。即便如此,北美地區依然是與東亞、歐洲并列的全球三大制造業基地,并且依然掌握著大量核心技術。
日本由之前的第三,降至全球第五;愛爾蘭(ireland)由于引入了大量優質科技企業,其排名大幅提升至全球第六名;瑞士排第七,我國臺灣地區排第八,新加坡第九,荷蘭降至全球第十名。
相比之下,排名較低的大多數國家、地區基本都位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非洲大陸緩慢的工業化進程和嚴重不足的投資能力,導致了該地區的商品生產能力嚴重短缺。報告建議,該地區需要通過實現國際市場多元化、提高產業競爭力等方式加以應對。本文由【南生】整理并撰寫,無授權請勿轉載、抄襲!
韓國在亞洲最大的競爭對手是中國還是日本?
從生產制造行業來看(如汽車,電子產品):韓國在亞洲最大的敵人是日本,因為本國電子產品如手機家電等和日本不是一個層次的。對于汽車,中國就是個大的汽車制造廠而日本卻好比研發機構。從軍事上來看。中國的航天,導彈等也是日本所不能相比的,所以在這方面最大的競爭對手是中國。
日本和美國誰對中國構成的威脅大?
我認為是美國,就太平洋的這點距離還是很容易穿越的。再加上韓國日本沖繩的那些駐軍,在任何一個基地起飛的戰機都可以轟炸我國本土,日本受和平憲法制約還是有所忌憚的。莫非樓上的認為當年的南斯拉夫和美國有領土或者能源問題?它是老大,想跟誰打就跟誰打,日本人自己都知道他們是美國的殖民地,即使有天開戰了也是經過美國默許的,當兩國激戰正酣時最終結束戰爭獲得最大利益的也將是他。
東海油氣田的問題早晚會通過協商來解決,日本之所以有人拋出寫強硬言論一方面是因為中國在經濟發展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絕不會率先出兵,另一方面就是政客的一貫作為,任何國家的人民都希望自己的領導人是一個對外強硬,對內溫和的人,他們的這種做法可以博得更多的選票,而賭注是全國民眾,并不是他自己。
對外擴張是帝國主義的本質決定的,而非哪個民族的劣根性。哪個民族都有戰爭強硬派,中國也不例外,在國家之間所謂人道和霸道都只是外交手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