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一個電子消費品的潛規則被推上熱搜。事情原因是這樣的,相聲演員岳云鵬最近購買了一個顯示128GB的存儲手機,但是實際到手顯示可用空間僅有112GB。于是一場吐槽就瞬間引爆了同樣遭遇網友的痛點。最后岳云鵬也同時發問:“是不是應該收我112GB的錢,還是說收128GB的錢是合理的?”為什么手機的存儲空間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呢?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手機出廠時會自帶系統和部分App,所有肯定會把一部分的內存占據了,所有才有標注容量和可用容量會有不同的情況出現。
隨著岳云鵬的發聲,網友們仿佛找到了主心骨,話題的熱度迅速提升,引發了更多網友參與其中。其中上海消保委就對此次事件發聲,并認為對于實際使用存儲空間,手機廠商應該給與標注和說明,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真實情況的權利。有關專家也指出這件事情需要認真對待,不然再法律上就會認定為涉嫌欺詐。所以,廣大廠家再數據透明化的情況下,更應減少內置軟件的數量,并優化系統,盡可能給硬件減負,把軟件安裝的主動權交給用戶,帶給用戶暢快、無干擾的產品體驗??紤]到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對于手機產品技術、專業術語、參數常識等認知的不對稱,經營者應當及時、真實和明確地解答消費者的疑惑和詢問
甚至建議手機廠商附帶標注該款手機實際可用存儲空間,公示手機內置預裝軟件的數量、種類和大小,更好的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