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1年,路遙的巨作《平凡的世界》獲得了第三屆茅盾文學獎,他來到陜西皇甫村柳青的幕前,流著眼淚磕了6個頭。 拍攝《路遙》紀錄片時,導演田波從這里看到了一種傳承:一位文學大師在他人生最輝煌的至高點上,要把自己內心的爆發,訴說給自己的導師。
“要想塑造英雄,就先塑造自己”,這是《創業史》的作者,人民作家柳青的一句話。電影《柳青》在全國上映后。同日下午,電影主創團隊走進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在將電影獻給北大師生的同時,也與師生一道就柳青精神進行了深入交流。參加觀影交流活動的有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部長、法學院教授強世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院副院長、中文系教授韓毓海,藝術學院副院長李道新教授,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潘維,中文系教授張頤武,中文系副教授李國華,文研院院長助理韓笑,黨委宣傳部部長任羽中等。活動由韓毓海主持。觀影活動前,韓毓海介紹了主創團隊一行,包括電影《柳青》導演、編劇田波,出品方中央黨校大有影視中心總經理王君,制片人王苗霞,電影主角之一王家斌飾演者師清峰。在影片播出的近2小時時間內,來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院、中文系、藝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的200余位師生,共同凝神觀看了這部全景式描繪新中國建國后社會主義農村建設的電影。
電影《柳青》真實再現了我國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展農業社會主義合作化運動所經歷的重重困難和取得的寶貴經驗。青年作家柳青辭掉北京優渥的干部待遇,決心親自參與實踐,創作一部反映新中國農民集體創業的史詩巨著。他舉家落戶皇甫村的一所破廟里,深入農村建設一線,扎根人民十四年,歷經風雨,面對從互助組到合作社等一系列重要歷史時刻,帶領公社社員克服重重苦難,鐵肩擔道義,開辟了社會主義事業在農村的新局面,并在之后狂風暴雨般的運動中始終堅持真理,用自己的一生書寫了一段艱苦卓絕的社會主義創業史。
柳青的故事感動著一代又一代國人。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講到:“柳青熟知鄉親們的喜怒哀樂,中央出臺一項涉及農村農民的政策,他腦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農民群眾是高興還是不高興。”總書記在參加黨的十九大貴州省代表團討論時再次強調:“黨政干部也要學柳青,像他那么接地氣,那么能夠跟老百姓融入在一起。”
互動交流環節,來自北大的知名專家學者和青年學人與主創團隊一道上臺,深入交流了在新時代學習柳青精神的心得。
李道新認為,電影《柳青》的上映既是電影事件也是文學事件,近年來反映作家生平的傳記電影并不多,《柳青》填補了這一遺憾,它讓年輕人看到了彼時鄉野和共產黨人的精神信仰,電影中,柳青在生命最后時刻面對朝陽吐露的對人民的深情,是整部電影的升華之筆,將主人公的人文主義精神和共產黨員的堅定信仰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潘維表示,這部電影使他想起了王陽明臨終前的四個字“我心光明”,他在柳青身上看到了歷經艱辛磨難背后內心的澄凈光明,潘維認為,柳青很好地詮釋了共產黨人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老百姓覺得是好的就是好的”,這份信念貫穿了柳青整個駐村經歷和《創業史》的寫作生涯;
張頤武回顧了青年時代在北大中文系求學時嚴家炎教授對于柳青和《創業史》的解讀,張頤武認為,柳青的一生就是在為中國道路樹傳立碑,共和國的艱辛探索和柳青本人的崎嶇經歷投射在一起,更體現了新時代朝陽誕生的不易,電影《柳青》為觀眾記錄了這位作家、共產黨員的魂魄,也讓觀眾從柳青身上看到了中國道路和中國氣派的來路,更讓青年人感受到“傳承”道路與氣派的重擔;
李國華認為,電影中柳青最打動他的一句話是當他面對審查時脫口而出的“不能把33年黨齡不當回事”,李國華指出,實事求是始終是柳青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與另一位天生的“農民作家”趙樹理相比,柳青更代表著知識分子階層,他從駐村開始不被農民理解甚至農民不愿和他講話,到他被迫離開時村民們哭著為他們一家送行,說明這位知識分子用實際行動真正地“住進”鄉親們的心間;
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李超宇的博士論文題目就是“農業合作化與文藝生產”,他表示,電影很好地把握了柳青作為文學創作者和農村地區領導干部的雙重身份,也通過豐富的電影元素表達刻畫了柳青駐村十余年經歷與心態的變化,是反映社會主義探索時期農村合作化運動的上乘文藝之作。
觀影心得:
第一次了解到柳青與他的《創業史》,是讀韓毓海老師的《春風到處說柳青》,當時就被這位在廟里寫作的“苦行僧”作家感動。今天,在百年紀念講堂觀看《柳青》,聆聽各位專家學者深情的點評,我重溫了感動,也將感動化成了動力和信念。作為在新時代從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青年學子,我們要學習柳青,以中國為問題,以中國為方法,為人民做研究,真正把學問做在我們所站立的這片土地上。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院博雅博士后方曉恬
今天有幸在博士生黨支部的組織下,觀看了電影《柳青》的首映,整部影片以作家柳青的視角講述了新中國成立后至文革期間我國社會主義農村建設情況。整部電影中充滿了柳青對文學、對土地、對人民群眾的熱愛,看完后最大的感受就是更堅定了藝術創作永遠是扎根于生活的這個觀念,偉大作品的誕生,一定是創作者摒棄掉了許多世俗雜念,經歷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煎熬與孤獨,用滿腔熱血和全部精力經營著一份熱愛,只有創作著沉浸在作品中,才有可能感染觀眾。致敬所有偉大的藝術工作者!
——藝術學院2018級博士生徐俊菲
電影《柳青》將柳青的文學思考與人生追求在十分生活化的場景中講述還原,為作為大時代參與者、探索者、建設者、記錄者的柳青形象提供了較為扎實的落腳點,和柳青本人“文藝應深入生活”的文學理念相契合。電影宣傳語用“胸中有大義,筆下有乾坤”概括柳青為人為文,這與北大中文系“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人文信念和治學傳統不謀而合,有幸成為北大中文系的學生,有幸能在北大中文系發展成為預備黨員,我將始終銘記這份傳承不息的初心和信念,迎接生活的千錘百煉。
——中文系2019級碩士 周書羽
今天很榮幸在百講李瑩廳觀看了電影《柳青》,讓我感觸比較深的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從小養尊處優的我們似乎離勞苦大眾越來越遠,這也造成了我們越來越難以體會到真正的民眾生活,而事實上這種脫離真實的學習與研究對于我們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因此,無論是做學術研究,還是做任何事情,只有真正踏實的深入體驗、了解,實踐,而不是嘴上空談,異想天開,才能有所成就。當然這也需要堅強的毅力和不變的初心。這部作品不僅給我們提供了一個作家的榜樣,更是每一個共產黨員的榜樣。
——藝術學院2019級碩士生陳瑾
看完電影感觸頗多,柳青的一生完美地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歷經人世浮沉,不改初心的政治本色。襟懷納百川,志越萬仞山。為了人民,他矢志不渝,一生都在為中國道路樹碑立傳,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歷史印記。在敬仰的同時,我也深感苦難烈火淬煉真金,弘毅實干豈容彷徨!今天的我們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作為馬院學子,要在埋首經典的同時扎根現實,自覺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能力,不忘初心,服務人民,賡續精神血脈,勇于開拓進取,樹立為祖國為人民永久奮斗、赤誠奉獻的堅定理想。努力為繁榮哲學社會科學貢獻青春力量!
——馬克思主義學院2020級碩士研究生毛俊歡
《柳青》這部影片讓我看后感到很震撼,作為一位文藝工作者,柳青扎根農村,和他們衣食住行在一起,將自己的親身生活融化在《創業史》的細節中;他對待自己的作品非常勤懇踏實,并在成名后仍然低調,對自己的文字始終帶有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樣一位優秀的文藝工作者是我們應該學習和崇敬的。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并不知道柳青是誰,也不知道他所寫的《創業史》。今天,我重新認識了這位優秀的文藝工作者,他的堅守讓我敬佩,他對待文藝的態度值得我去學習,這才是為藝術而獻身,為人民獻身。
——藝術學院2019級本科生于小航
電影里那口鐘被反復特寫,而且每次出現的時機都很特別。第一次出現時是柳青來到村子里村民敲響了這口鐘,這時的鐘是有辨認陌生人,提醒村民的鐘;第二次出現時是王家斌出村買種子,他在出發時用力敲了一下鐘,這時,這口鐘是他在踏上艱難未知前路前給予他精神力量的鐘;第三次是在王三老漢去世的時候,柳青用力敲響了那口鐘,這時,這口鐘是柳青在給這位代表了中國善良樸實的農民群體的人吊唁,這時的鐘聲是難過而讓人深思的。當柳青獲得敲響鐘的權力時,這口鐘也成為了柳青的象征,在這口鐘的周圍人們可以談天說地,自由生活,它不再是被神圣化的,它是平民化的,它與民眾的關系也更近了。徹底和村民們融為了一體,已經徹底將自己的一切獻給了村民。而在后來的日子中,這口鐘還會繼續帶給后人力量,帶給村莊守護。也如柳青在現在依然被我們銘記,依然被我們學習和敬仰。
——中文系2019級本科生 包金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