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鳳是香港流行古典主義音樂流派的領軍人物,她極具辨識度的嗓音,把眾多歌曲唱的絲絲入扣。徐小風曾在歌中唱到:“不經意在這圈中轉到這年頭,只知道在這圈中經過順逆流。”表明要做好自己,坦然前行。
徐小風是湖北武漢人,畢業于佛教慈航中學,中國香港最著名的女歌唱家、演員。她是縱橫樂壇半個世紀的一代歌后,是華語樂壇最具影響力的殿堂級歌手,人稱“小鳳姐”。
徐小鳳算是連接國語時代曲和當代港樂的中間歌手,所以才會在國語和粵語歌兩方面,都有諸多的經典流傳,而不像后來的港樂歌手主攻港樂。
徐小鳳在1978年以一首由顧嘉輝作曲、黃霑作詞的《大亨》贏得滿堂彩,從此也正式踏上了她的粵語流行曲時代。
從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早期,徐小鳳先后加盟新力唱片、“康藝成音”唱片和寶麗金唱片公司,以《風雨同路》、《人生滿希望》、《風的季節》、《隨想曲》、《順流逆流》、《城市足印》和《婚紗背后》等一首首經典佳作獨步香港流行歌壇,一步步成為粵語流行曲的代表人物,奠定了其在樂壇不可動搖的前輩地位,被尊為香港樂壇的大姐大。
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徐小鳳在寶麗金唱片出的卡帶由中國圖書進出公司原裝進口在內地出售,一時引起購買熱潮,也為徐小鳳在內地的人氣聚集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雖然,初出道時被稱為“小白光”。不過,徐小鳳從演唱的風格來講,卻更接近于師姐級的歌手潘秀瓊。由澳門來香港發展的潘秀瓊,也是那個時代最好的低音女歌手。一直以來,華人對于女歌手的定義,似乎還是鶯音啼鳴那樣清脆的高音,而中低音的女聲,則總給人一種風塵味和世俗味。不過,潘秀瓊的磁性低音,卻呈現出女人最成熟、最醇厚的那一面,尤其讓情歌可以表現得更含蓄,在一絲絲幽怨中,更顯情意之綿綿。
而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徐小鳳,則更將低音部分發揮到極致,尤其是她哀而不傷、柔而不軟的歌聲氣質,更在八十年代那個黃金時代,給予很多人以心靈的慰藉,給耳朵以純粹的聆聽感受。
徐小鳳由演唱國語時代曲開始,唱遍小調、外文改編歌、中文翻唱曲,再到粵語流行曲,是香港樂壇少數幾個橫跨了多個時代的歌者之一。如果算上以模仿徐小鳳踏上演藝界的梅艷芳以及師承梅艷芳的何韻詩等人對她藝術生涯的延續,徐小鳳本人就可算是一本完整的香港流行音樂史,無疑是真正的傳奇人物。
縱橫樂壇近半個世紀,徐小鳳創下無數記錄。在她名下有數十張的白金銷量唱片,早期她曾經一晚上連演13場,也有在一年里出版七張唱片的高產紀錄,所有錄制歌曲的長度加起來,足夠電臺連續播放3天3夜。積累了幾十年的舞臺經驗,徐小鳳毫無意外地成了華語樂壇演唱會的王者。
徐小鳳至今仍是華語樂壇連開演唱會場次最多的流行歌星,在1992年,徐小鳳在香港紅磡體育館舉辦的“金光燦爛徐小鳳演唱會”,由于太受歡迎,再加上其他歌手的參與競爭,導致主辦方不得不不斷加場,最后竟馬不停蹄地開了43場,贏了所有對手,徐小鳳因此被歌迷稱為“徐四十三”。這個驚人紀錄到今天都沒有其他歌手敢于挑戰,也很可能就此成為永恒的歌壇神話。
既有在《明月千里寄相思》、《心戀》和《賣湯圓》這些國語經典作品里,對國語時代曲有著幾乎畫上句號式的傳承;也有在《人生滿希望》、《順流逆流》和《風的季節》這些粵語歌里,呈現出早期港樂獨特的香江韻味。在國語和粵語之間、在上海和香港之間、在國語時代曲和港樂之間,徐小鳳就這么為國語時代曲畫上了終止符,也和一眾港樂同仁,將香港流行樂帶入了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