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書良近況
馬書良說自己是一個活的很隨性的人,不像別人會對自己的演藝事業做個規劃,他做人的宗旨就是“知足常樂”,對什么都不強求,開心的生活,珍惜時間和親人朋友就很好了。“比如我現在正拍戲,晚上要做什么我都不去想。累了,就休息;對排舞臺劇感興趣,我就去演出;要是對拍影視劇感興趣,我就拍一兩部戲。我覺得人在興趣中做事最有成效,也最投入、最快樂。”也正因為他的這種性格,導演孫皓才會起用他來演劇中的老爸,“我和孫皓20年前就認識,他一看到劇本中姜浩然這個角色就想到我,他覺得這種貌似常規,但不知何時就會爆發的角色非我莫屬。”
對于自己所喜愛的話劇和影視劇,馬老師感悟頗深,他認為這兩種藝術形式自己無法舍棄其一,對于他來講,人們慣常稱呼的“姐妹藝術”這個詞不夠有力度,他喜歡把舞臺劇和影視劇稱之為“兄弟藝術”。
說起自己之前演出的經典人物,他覺得自己是很有運氣的人,“沒有哪個演員能夠脫離開自己的社會經驗,單憑想象就塑造出一個角色,換句話說社會歷練越足,對人物的詮釋越有把握。所以一個角色也一定會帶有演員的個人特色,這是難以避免的事實。我演過的角色也會添加進很多個人的影子,比如《常回家看看》里充滿仁愛和家庭責任感的老大;《老伴》里溫吞和氣的大哥建國;《家有兒女》中蹭吃蹭喝窩囊滑稽的胡一統。換一個演員來演,都會演出不同的味道,這就視每個人認知和經歷的不同而定了。我很高興我所詮釋的這些角色大家還都認可和喜歡。”
和馬書良聊天最大的感受就是健談和幽默。快要離開劇組的時候,馬老師忽然聊起自己的休閑生活,他說自己平時很喜歡聽音樂,而且聽的很雜。“自新大陸”、“柴可夫斯基”、“莎拉布萊曼”、“邁克爾杰克遜”……聽到喜歡的就一定要買CD回來,他說好的藝術形式不會因為年齡、語言的差異而存在認知和溝通的阻礙。說到剛剛去世的邁克爾杰克遜,他忽然表情嚴肅起來:“邁克爾杰克遜走了,只有你們年輕人會傷心?那么好的聲音從此消失,我也很難過的。”看著馬老師的這種表情,我突然覺得他是一個既可敬又可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