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解釋一下什么是小說的節奏?
小說敘事產生的節奏大概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情節小說的節奏:
情節小說特指散文虛構作品,有“開始、發展、高潮、結局”,對敘事小說深入考察就會發現小說的節奏與文本時間、敘事時間的關系密切。敘事主體在創作中可以違背事情發展的本身節奏,這就形成了情節小說特殊的節奏。
2、非情節小說的節奏:
非情節小說主要有兩種:意識流小說和“現象本原”小說。意識流小說的節奏積淀在小說的心理結構中,這是一種心理節奏,發展速度較快。“現象本原”小說節奏點在 視點的轉換中實現,在轉換過程中,類似的事件重復出現,重復中節奏也就顯現出來了。
3、中國古典章回小說的節奏:
古典小說的節奏來源于 古人節奏化的時空觀念,即陰陽五行的觀念。
總的來說,小說的節奏形成有兩個因素:
1、內在因素:作者的情感;
2、外在因素:作者對小說的時空處理。
如何把握小說節奏
小說的節奏到底是什么?與什么有關?怎么去把握?這三個問題就是我要說的核心。大家或以為小說的節奏是劇情發展的快慢。這當然沒錯,但太過簡略。我們說節奏是劇情發展的快慢,那么劇情發展又是什么呢?是人物沖突?是升級打怪?還是到處換地圖?從這個角度來考慮,其實比較麻煩。換一個角度,先說說小說是什么。小說的定義很多,我自己給小說的定義是:若干有關聯的事件的集合。一部小說,就是一個集合,一個有一定關系的事件的集合。因此小說的根本在于有關聯的事件。有的人會說,小說的根本在于人物,那也沒錯,事件的核心在于人物嘛,無人物,無事件,即使發生了事件,那也是自然事件,比如動物世界。
而節奏就是相關聯的事件發生的快慢,簡單地說,就是事件進程。為什么強調相關聯呢?因為單一事件構不成節奏,吃飯構不成節奏,打怪構不成節奏。有人會說怎么可能,某某書某章里打怪節奏感很好,那是因為它是一個單元事件,是很多相關聯的單一事件構成的單元事件,它不是單獨地在講打怪這樣一件事,它還講了怎么打怪,打怪時人物怎么配合,人物的裝備,怪的等級攻擊力,打怪中發生的若干意外事件等等。這個事件發生了,導致另一個事件的發生,另一個事件的發生,導致又一個事件的發生。這樣產生連鎖反應,從而構成小說,反應的快慢就是節奏。
我們說一本小說節奏太快,其根本就是在說這本小說單元事件發生的太快。是指其過程太過簡略,內容太過簡單,看起來像白開水,沒啥味道。節奏感是有關聯的事件在內容上的直接體現,節奏快的小說,內容必然簡單,節奏慢的則未必內容復雜。因為內容中可能有很多無意義無價值的水貨。一本書的節奏感很好,證明其講述事件時所用篇幅恰到好處,而且寫作方法對頭。節奏快,就是所用篇幅太少,沒能把事件講透,講的婉轉曲折。目前的網文都是傾向于快節奏的,不求婉轉,但求順暢。
節奏與哪些東西有關呢?
1、小說是無數有關聯的事件的集合;
2、單一的事件不能構成節奏;
3、相鄰的兩個事件之間必然存在邏輯上的關系;
4、單一事件可以再分割成無限小事件;
5、節奏是集合的有關聯的事件在內容上的直接體現。
小說要保持連續性,那么它的內容所講述的相鄰的兩個事件,即前一個事件和后一個事件必然有直接的邏輯上的關系,否則東講一點,西講一點,就變成意識流了。單一的事件,比如我要吃飯這個事,它可以無限分割下去。我要吃飯,可是發現沒有菜了,我得炒菜,炒菜的時候發現沒有鹽了,我得買鹽,買鹽的時候發現沒帶錢,我得取錢,取錢的時候發現取款機壞了···依此,可無限分割下去。
一篇小說,只要是在講故事,不是講單一的一個事件,那它就具備了節奏。短篇小說很難體現節奏,為什么?它明明也講了這講了那,不是單講單一的一個事件,而是一個單元事件。關鍵在于內容,篇幅過短的小說內容限制了其節奏的體現。所以節奏,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就是有類似于節點的東西存在,就像一棵竹子,節節而上。短篇小說,要想有節奏,就得設置節點,比如轉折點之類的。所以說,節奏是小說內容的直接體現,即:集合的有關聯的事件在內容上的直接體現。
節奏應該從整體和細部兩個方面去看。升級流小說中,只有升級是在無數事件中始終相互關聯的,而且升級本身也是看點,每個等級之間天然就具有節點存在。每個等級之間,具有多少的內容,大概就構成了整篇的節奏。如果網絡小說要想把握好節奏,依靠等級無疑是最為明智的。有的小說,金手指是自始至終相關聯的事件,那么它的節奏就是依靠金手指去把握。或者比如種田流的,亦然。由此觀之,想要把握好節奏,關鍵在于找到貫穿全文的核心事件,是事件,不是思想之類的,而且這事件最好有天然的節點。
節奏在整體上和在單元事件內的體現并不相同。某章或某事件內的節奏,與此章此單元事件內容的多少和寫法有關,但具體的來講,這個內容怎樣算多?怎樣算少?怎樣算繁瑣拖沓?怎樣算簡潔明快? ?一個普通單元事件用一到兩章篇幅去講述,對于網絡小說來說是最適宜的,特殊的單元事件,比如高潮,在三章左右,高潮與高潮之間,距離十五章左右,開頭與結尾另算。這樣的內容安排,節奏偏快了,如果你筆力不行,這樣的快節奏只能讓你的小說變成白開水,毫無味道,倒不如放慢腳步,仔細經營。
總的來說,節奏與內容篇幅有直接關系,比如單元事件所用篇幅、節點與節點之間所用篇幅,還與內容本身有關,比如描寫得當比描寫繁瑣要快,沒有旁白比有旁白要快,平鋪直敘比插敘要快,單一視角比多視角切換要快。但是我前面說了,節奏越快,就意味著內容必然越簡單,太簡單可看性就要打折扣了。所以節奏一定要掌握好。
——摘自作客文學網
033 | 如何把控網絡小說情節的節奏
1. 什么是節奏?
節奏是什么?百科上是這么解釋的,節奏是自然、社會和人的活動中一種與韻律結伴而行的有規律的突變。用反復、對應等形式把各種變化因素加以組織,構成前后連貫的有序整體(即節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現手段。節奏不僅限于聲音層面,景物的運動和情感的運動也會形成節奏。節奏變化為事物發展本原,藝術美之靈魂。相對論變化的結果。
百科上的解釋過于高深了,其實聯想到我們實際的生活,節奏一般指的是音樂的快慢舒緩,還有一種是生活節奏,大城市生活節奏快,小城市生活節奏慢。
那么在我們小說中的節奏,也有兩重含義,一重含義指情節的高低起伏和輕重緩急,二重含義是指在單位字數內要敘述的情節數量多少,相同的情節下,用較多的篇幅去描寫敘述則感覺節奏慢,反之則節奏快。
2. 常出現的兩類問題
在情節起伏的問題上,出現最多的就是如下兩種情形:
1)沒有起伏,流水賬式記錄。
流水賬式小說,就像我們平常寫日記一樣,有什么事說什么事,很無聊的記錄,或者一直在鋪墊,無法挑起讀者興趣。
怎么解決?最好的方法是有選擇的記錄,剪掉不必要鋪陳的平淡情節,選取能產生矛盾的故事,要有沖突,文似看山不喜平。
2)沒有鋪墊,處處是高潮,也就無所謂高潮。
高潮式小說,情節的安排持續給讀者緊張的感覺,沒有鋪墊,沒有緩沖,這種情況讀者看著會非常累,也很容易寫崩文。
解決方法除了要學會鋪墊,還應跟第一種情形學習,學會注水,多點輕松的情節描寫。
這讓我想起看那種懸疑類的影視劇,它并不是一直緊張到讓觀眾無法喘息,會偶爾穿插個主角的生活場景,比如吃個飯,澆個花,跟朋友打個趣等,看上去無關緊要的情節,但卻是非常必要的。
3. 女頻與男頻的節奏差異
網文中有一種說法,三章一小高潮,五章一大高潮, 也就是說長篇小說中的高低起伏其實應該是循環反復的,我們認為女頻文的情節起伏應該是類似心電圖,起此彼伏,大小高潮輪番登場,而男頻文的走向應該是階梯式不斷往上的。
在女頻文中, 因為沒有明顯的等級體系,所以節奏上沒有男頻那么明顯,但是一直情節平平顯然也是不行的,還是需要遵循大小高潮的規律,吸引讀者繼續閱讀下去。
而男頻中, 因為存在各種或顯性或隱性的升級系統,它的節奏就是一步步往上走的,十分明顯,但同樣要注意要有緩和的情節,不能一直爆發。
4. 情節節奏的調整技巧
我們在給編輯投稿的時候可能會遭遇到編輯這樣的回復:節奏太快,或者節奏太慢。
節奏太快,也就是需要減緩節奏,需要多點(zhu)描(shui)寫,就是說一句話可以表述清楚的事要用一段話,其實我們可以在這種描寫中去刻畫豐富人物形象。
節奏太慢,也就是注水太多了,這個時候需要把水放掉一些,怎么放呢?共有以下三點:
1 )去掉無關緊要的場景
作家圈有句話形容:“謀殺你的愛人”,為了讓行文更加簡潔不拖沓,我們需要忍痛割愛。
2 )將一些不重要但是必需的場景進行合并
比如,要寫
男主得了癌癥撒謊移情別戀要跟女主分手,委托朋友照顧女主,獨自離開。
接下來的場景中,
女主發覺不對勁,瘋狂的去找男主,找不到男主,崩潰大哭,于是去找男主的朋友家人打聽事情真相。
以上加起來有三四個場景,如果我們要簡化它,可以這樣:
3 )不重要的場景可以用敘述代替描寫
能一句話說清楚的事,就不要用一段話。還用上面那個例子:
林雙發現自己得了癌癥,他想到心愛的女友。在拿到醫院診斷單的那一刻,林雙雙手顫抖,難以置信,他在房間來回踱步,表情充滿痛苦,他究竟要如何告訴女友這一慘痛的事實?
如果要簡潔行文,就可以寫成:
用更少的字數表述同樣的情節,讀起來會感覺節奏更快。
以上,小說中的節奏,就是指文章應有像音樂一樣有高低起伏,輕重緩急;像生活一樣,知道什么時候該慢下來,什么時候又應該快一點,恰到好處的感覺,使行文更加流暢有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