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很多家長不愿意帶孩子去旅行呢?
小天發現,很多的家長在有了孩子之后,就會很少去進行旅行,一般等到孩子長大,自己老了之后就會選擇去旅行。那么,為什么家長不愿意帶著孩子去旅行呢,今天小編就來大家仔細的說一說。
一、孩子調皮搗蛋。
很多的孩子都是不受管的,所以說家長就不太愿意帶著孩子出去旅行,因為在整個旅行的過程當中,我們并沒有感受到旅行的歡樂,反而是一直在為了孩子的做法而生氣。特別是孩子,在去到了一些地方之后,還會出現哭鬧的現象,那么,對于家長而言,這批人是讓自己非常崩潰的了。因為我們出來旅行本身就是為了去放松自己的心情,如果說孩子還這么不配合的話,家長肯定也不太想去跟孩子一起旅行。
二、在乎孩子的學習。
有很多的家長覺得帶著孩子出去旅行,還不如讓孩子用這個時間去學習,這樣的話也能夠讓孩子學習成績提高一些,其實很多的家長都是會有這種想法。而對于很多的孩子來說,他們也都習慣了,即使是自己想跟父母一起出去玩,但也不會去說出來,因為他們知道父母是不會同意的。其實小編覺得家長完全沒有必要這樣做,有的時候帶著孩子出去旅行,真的是能夠讓孩子放松一下自己的身體。
三、有必要帶著孩子出去旅行嗎?
小編覺得是非常有必要的,就比如說有一些家長跟孩子之間的關系,不是特別的好,所以說在這個時候我們也是可以選擇通過旅行來促進彼此之間的關系。而且還有一些孩子總是在家里面玩手機,那么我們也可以通過旅行讓孩子玩手機。總而言之,小編覺得旅行是一個非常放松的過程,而旅行也是一個促進全家人關系的好機會,所以說大家千萬不要放棄旅行,在孩子寒暑假的時候,可以帶著孩子去一些比較好的景點,讓孩子去見識一下祖國的大好河山。
過春節的時候,應不應該帶不帶孩子去旅游呢?
不要以“長見識”的名義綁架了家庭
經濟水平的提高,讓孩子全面發展的渴望,讓兒童旅行變成熱門,各種“去哪兒”火爆,各種驢啊、牛啊的層出不窮,從每個周末的公園游,到五一、十一的國內游,再到寒暑假的境外游學、夏令營,旅行費用,已經繼擇校費用、興趣班費用之后,位列第三大教育花錢殺手。
在“長見識”的背后暗流涌動的是消費層次的較量:你帶不帶孩子出去玩?你帶到哪里去玩?你們住什么酒店?孩子的玩伴都去過哪里?你們買什么禮物回來給老師同學?這一個假期的出行,在孩子的作文里怎么被描述?
放假前后,在媽媽們接孩子放學的聚點,在辦公室有孩子的父母中午吃飯的時候,在你跟鄰居家長碰面的寒暄里,聊得都是“放假你們去哪啊”,這一句話背后,體現的不是你的教育觀念,而是你有錢有閑嗎?你玩得起嗎?不管你是真心想帶孩子出去“長見識”,還是比較心做祟,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不管你的經濟實力如何,你都被卷入這陣風中,不能不去,也不得明辨。
為了炫耀的旅行,不如不要去。
家長要知道,見到了,不等于長了見識
城市化生活帶來了玩伴匱乏、自然接觸匱乏,電子設備和大型游樂場泛濫,為彌補這一缺失,我們選擇帶孩子出行。
可是我們帶孩子去香港、去韓國,去馬爾代夫,去歐美,現在還推出了最適合帶孩子去的十家度假酒店……,這些量身定做的高大上旅行,只是把孩子從你家門口商場里的小游樂場,帶到了一個更大的游樂場,從一個城市的海洋公園,帶到另一個城市的動物園、海洋公園……
“見到沒見過的”和“長了見識”不能劃等號,昂貴的投入,帶來的并不是與之相等的見識增長,“孟母三遷”為的是讓孩子在“好環境”中得到熏陶,到現代卻逐步演變成對“物質繁榮”的噓唏感嘆。
一些大V所提到的所謂世界觀、人生觀,在這些更豪華,更現代的環境中,得到的多是享樂與消費,如果我們一味強調旅行,而不去審視什么樣的旅行,最后結果就是,大家拿錢給航空公司和旅游公司做貢獻。
為享樂而去的旅行,不如不要去!
把人生體驗還給孩子吧
“在旅途中,看到各種各樣的生活,思考別人為什么活,自己應該怎么去活,旅途所見與內心所遇結合起來,明亮了眼眸,充盈了精神,體驗了生命,改變了人生”,這是旅行的意義,這其中更多是想當然的“我認為”和“我以為”。
小孩子,尤其是學齡前兒童,不管她到哪,她最想去的還是游樂場玩,那么多名勝古跡她不在乎,不感興趣,于是大人硬要她看,還硬要她看出點什么,實在可恨可笑。
孩子到底能從中看到什么,我們無從得知,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她看到的,肯定跟大人看到的不一樣,所以,所有大人以為的旅行目的,從頭到尾都是錯的。
沒有一個孩子喜歡這樣的旅行,是的,兒童不要這樣的旅行。這跟你讓他去學鋼琴,讓他考好成績有什么不同的高級之處嗎?行萬里路長見識,長了見識以后呢,為了孩子的競爭力更強,然后找個好工作,有一個你認為意義上的好生活,這與孩子的幸福有一毛錢關系嗎?
沒有欲望去探索的旅行,不如不要去。
旅行對孩子的意義取決旅行對父母的意義
我們希望孩子讀萬卷書,也能行萬里路。至于他長大以后,是不是閉關狹隘,取決于你對旅行的興趣和行動。我們帶著孩子出去,全是圍著孩子轉,不停的告訴孩子看,你從中看到了嗎?
這就跟興趣班是一樣的,一個沒有業余愛好的家長,培養不出有藝術情趣的孩子,孩子學的是父母,你先去行萬里路,注意,不是為了帶孩子出去才行萬里路,而是因為你自己對旅行感興趣。你能做到嗎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被裝到籠子,帶到野生動物園的經歷,籠子外那些悠閑的動物,是如何看我們呢?其實,很多旅行無處不在牢籠之中,我們經常自欺欺人的為旅行而旅行,你真的從中體會到了你講的那些意義嗎?
對旅行沒有熱愛的父母,不如不要帶孩子去!
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不在酒店和景點里
不管走到哪,我們住的是標準化的酒店,看得是大門票套著小門票的景點,甚至吃喝,都是在各地都有的連鎖快餐店里解決。難道在名勝古跡照了相,就算是旅行嗎?等我們離開的那一刻,我們于這個新的城市,這個城市的生活,還是一片陌生,或者說是根本沒有過融入和接觸。
簡單的參觀游覽,拿回來的一堆照片,那不是真正的旅行。你一定要在某個地方居住一段時間,才能體會當地人的生活和風土人情。走馬觀花式的旅游,除了身體的疲憊和人云亦云的感受,哪里會有對生活、對生命的觀察和思考?
如果你能在假期跟某個家庭互換,讓孩子坐上當地的公交車,去當地的集市,你有足夠的時間,讓孩子去村里那條小河湯水,讓她坐在門口的老樹下打盹,讓她交到幾個當地的小朋友。這段經歷給她帶來什么,我們不知道,但我們知道的是,她經歷的,都不是人為制造的,都是不賣票的真實生活!
走馬觀花的旅行,要它何用?
那是不是就不要帶孩子出去了?
以上旅行,提倡兒童不要去,那是不是就不要帶孩子出去了?
當她在一篇《望天門山》讀過之后,說:我也想去天門山看看的時候,要帶她去……
當我們在堅持戶外活動,她開始感興趣的時候,要她跟著去……
是的,這才是起點。
不是只有做飛機出門才叫旅行;
沒有思考與欲望在先,不會有所謂的新發現;
沒有榜樣,再多的安排都是徒勞;
寧可不要帶孩子去旅行,只是期望父母們不要“人云亦云”的帶孩子去,給孩子留些體驗,做她這個年齡該做的、想做的事情。
強拉孩子拍照留戀和欣賞你認為的美景,不如讓孩子自己去體驗與探索旅行的意義,作為父母要把旅行當作一種歷練與修行,如果只是走馬觀花或者處于炫耀心里,那就沒必要拉著孩子去折騰了。
為什么不帶孩子去旅游
旅行帶給孩子的意義 擴增孩子的見識 讓孩子從小旅行,可使其增加見識,他們在接收更多事物與見聞的時候會尋找到更符合自己內心愿望的愛好,而且親眼見過的一定比只在書上看過或者聽人說過更有觸動性。
父母不帶孩子旅游違法嗎
沒有違法 可以帶孩子出去旅游
旅游旺季,很多家長都想帶著孩子出去游玩。這就需要家長在飲食方面要注意了。
1、注意飲水衛生
必須飲用煮沸的水,或者根據旅途的長短以及考慮途中是否能得到清潔水的補充,帶上一些瓶裝飲用水。
2、飲食以清潔衛生為原則
即使在饑腸轆轆時也不要隨便在路邊攤購買食品,必須到有衛生保證的餐館就餐;生吃瓜果一定要先洗凈,然后去除外皮;進食前先洗凈雙手,必要時可以帶上酒精棉球和濕紙巾,以便在無法用清潔水洗手時擦凈雙手。
3、不吃新奇的食物
在旅行途中常會見到一些陌生的食品,雖然這些新奇的食物很誘人,但最好不要讓孩子輕易嘗試,以免發生食物過敏。如果帶小嬰兒出門,母乳喂養又顯出其優點了,只要媽媽在喂奶前注意洗凈雙手就可以了。而喂奶粉的寶寶則需要根據旅途的長短,預計使用奶瓶的數量,準備好清潔的奶瓶并妥善保存,每次使用后更換一個;沖泡嬰兒奶粉時一定要用清潔并且最好是煮沸的水,必要時帶上保溫瓶。大些的孩子出門時也可以帶上一些餅干、水果等零食,可以暫時充饑。但切忌在途中一路零食不斷,影響正常進餐。
如果不想帶孩子旅行變得沒意義,父母就一定要做好哪4點?
帶孩子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聽起來就很美妙,在青山綠水間,或是名勝古跡中,和孩子共享一段親子時光,理應是一場珍貴回憶。
但是在現在,帶孩子旅行好像變了味,摻雜了親朋好友間的攀比之心,混進了家長望子成龍的教育焦慮,諸如此類的因素,讓旅行不再有意義,反而變成一項任務、一種負擔。當家長想帶孩子旅行時,卻沒有考慮清楚下面幾個因素,那兜媽建議,還是別帶孩子去旅行。
1. 旅行變成了攀比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假期帶孩子去旅游也成了一個常見的事情,旅游的形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傳統景區游,到國內親子游、國外研學游、各色夏令營等。
而旅行的花費,也成了擇校費、興趣班報名費之后,排名第三的兒童教育支出項目。
但在這背后,卻藏著暗流洶涌的攀比較量:
帶孩子去哪里玩了?
去國外的就比國內的高了一截,去新馬泰的又比不上去歐美國家的。
一家人住了什么酒店?
當地小旅館就只能在最底層,連鎖酒店也只是一般,住奢華的星級賓館才是掙回面子。
朋友莉莉就深陷這種攀比的苦惱之中,同事家孩子上次去了日本游了5天,那這次自己總得帶孩子來個歐洲7日游吧,不然還怎么在辦公室里立足?
可一看旅行團的價格,她還是默默選擇放棄,安慰自己國內游也挺好的。
不管是真心帶孩子出去游玩,還是抱著“咱家孩子不能低人一頭”的心理,都會或多或少的陷入這種親朋好友間的攀比。
但這樣去旅游,父母總是計算著檔次高低,孩子不能挖掘旅行的意義,除了勞民傷財外,不能真正享受到樂趣。
所以說,為了攀比炫耀而帶孩子去旅游,還不如不去!
2. 要求孩子要學會什么
說起為什么要帶孩子去旅行,不少家長的回答就是“長見識”,希望孩子能經歷過旅行之后,學到點什么。
但孩子的觀察世界的角度和大人是不同的,年幼的孩子,在自家樓下看螞蟻搬家都能看上大半天,給他換一個新的環境,他見是見到了,卻未必能“長見識”。
朋友菲菲帶4歲大的女兒去了一趟海邊,菲菲本想著女兒能領會到大海的壯闊、自然的神奇……
沒想到,女兒千里迢迢到海邊,卻對波瀾壯闊的海洋毫無興趣,反而專注地在沙灘上玩沙子。
后來菲菲沒辦法,從沙灘上撿了幾顆貝殼回來,擺在女兒身前,對她說:女兒,你看貝殼多漂亮呀~你想知道它的知識嗎?
女兒還是興趣缺缺,隨口應了幾聲,繼續去做自己的沙雕了。
那次旅行回來,菲菲直呼不值得,怪女兒不配合,為所花的費用心疼了好幾天呢。
如果刻意帶著“長見識、學東西”的意圖去帶孩子旅行,那這就變成了孩子的“暑假作業”,就跟給他報暑假班一樣,只是在給他負擔。
所以說,如果強求孩子要在旅行中學到什么,還不如不去!
3. 走馬觀花式的旅行沒有意義
隨著帶孩子旅行的日益火爆,各色的旅行項目也出來了,有的內容看似緊湊,要1天游遍一個城市、3天游遍一個省,把好好的旅行變成了“上車睡覺、下車拍照、賓館玩手機”。
但這種帶孩子走馬觀花式地去旅行,去各種景點拍照打卡,只能給孩子人云亦云的感受,他也不會知道名勝古跡的深刻內涵。
在幾年前,兜媽曾帶一年級的小侄子去浙江旅游,特地帶他去魯迅故居,給他看百草園、三味書屋,不過旅途匆匆,沒能給他好好介紹一下。
但小侄子對這些地方毫無興趣,說百草園只是普通花園,和小區也差不多;三味書屋也是破舊不堪,比教室還不如呢。
但現在小侄子學了魯迅的文章,才知道百草園的皂莢樹承載這那么多故事,三味書屋里的書桌上刻著一個“早”字……他還想著,一定要再去一次才行呢。
旅行不是簡單的買票看景點打卡,不是要去過足夠多的地方,而不管你走之后對它的回憶只剩下一張照片。旅行時要用心去體會自然之美,古跡之美的,可不能一帶而過。
所以說,如果只是帶孩子走馬觀花式地看看,還不如不去!
4. 父母愛旅行孩子才愛旅行
帶孩子旅行確實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先說旅行前要準備好雜七雜八的行李、證件等,就足夠麻煩了,一般的家長可能都不清楚。
長途跋涉的路上,孩子可能吵鬧不休,家長該怎么辦,才能不讓自己孩子變成“熊孩子”?
到了異地,孩子突然發生狀況,生了點小病,又該怎么處理?
只有真正愛旅行、會旅行的家長,才能處理好旅行中的種種意外,而父母對旅行的熱愛,也會傳遞給孩子,讓他同樣愛上旅行。
如果家長自己對旅行并沒有什么興趣,只是為了什么目的才帶孩子出門旅行,不但自己覺得煩,更可能影響孩子,讓這次旅行變得失敗。
如果家長能避開這些因素,不為攀比、不求見識,不走馬觀花,真心享受旅行;那么恭喜你,能帶著孩子一起享受一段幸福快樂的旅行了,就先在這里祝你旅途愉快。
放假千萬別帶孩子去旅游!這樣的旅行長不了見識,孩子也不領情!
古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現在有大量的旅行類節目,比如某某去哪兒等等,"帶孩子去旅行”已經被妖魔化,又被一些大V反復強調之后,更似乎成了大勢所趨,潮流所向。
以上這些,都在不斷地教唆我們要帶孩子去旅游,甚至更高層次的概念也被植入我們腦海:從小就要帶著孩子出去見見世面。
不明所以,不得始終。在這里我卻想說不要帶孩子去旅行!不過我在這里的“不要”是打了引號的,只是期望父母們不要因為“人云亦云”而帶孩子去旅游,要多留給孩子們一些體驗,做他們這個年齡該做的、想做的事情。
如今,隨著人們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帶孩子去旅行開始變得容易,也漸漸成為了熱門。
各種“去哪兒”節目火爆開播,好多驢啊、牛啊的旅游項目層出不窮,從周末的公園游,到五一、十一的國內游,再到寒暑假的境外游學、夏令營,旅行費用已經是繼擇校費用、興趣班費用之后,位列第三大教育開支的殺手。
在所謂的“長見識”的背后,其實暗流涌動的是消費層次的較量:
假期帶不帶孩子出去玩?
帶他到哪里玩?
你們住什么星級的酒店?
……
就連放假前,接孩子的媽媽們扎堆聊天時;中午吃飯時,和有孩子的同事閑聊時;在樓下,巧遇鄰居不得不寒暄時,大家都會有意無意地問一句:“放假你們去哪兒玩啊?”
看似普通的一句話背后,體現的不是你的教育觀念和生活品味,而是你有錢有閑嗎?你玩得起嗎?
不管你是真心想帶孩子出去“長見識”,還是虛榮心作祟,也不管你愿意還是不愿意?又或是你的經濟實力如何?你都被卷入了這場無形的風雨之中。
不是說旅行不能不去,而是說我們可以去明辨一下:
旅行是為了愉悅自己,還是為了向別人炫耀或是證明什么?
這種旅行到底有沒有給孩子們長見識?
是教會了孩子們吃喝、享樂還是教會了孩子們成長?
如果說只是出去好吃、好喝、好玩了一趟,享樂了一番,只是為了家長和孩子的面子,只是為了滿足虛榮心地發一個朋友圈,為了炫耀而去的旅行,還不如不去!
雖然說現在的孩子可玩的東西越來越少,很多都被電子產品所捆綁,出去玩成了不錯的選擇。不過這并不是說出去了就等于長了見識。
比如,我們帶孩子去香港、韓國購物,去迪斯尼,現在許多旅行社還推出了最適合帶孩子去的十家度假酒店……
這些量身定做的高大上旅行,只是把孩子從你家門口商場里的小游樂場,帶到了一個更大的游樂場,從一個城市的海洋公園,帶到另一個城市的動物園、海洋公園……其實本質并沒有區別,只是規模大小的不同罷了,難道這樣就算是長了見識嗎?
"見到了沒見過的”和“長了見識”真的不能劃等號。
昂貴的投入,帶來的并不是與之相等的見識的增長,“孟母三遷”為的是讓孩子在“好環境”中得到熏陶,到現代卻逐步演變成對“物質繁榮”的噓唏感嘆。
如果我們一味地強調旅行,而不去審視要去什么樣的旅行?最后的結果就是,大家拿錢給航空公司和旅游公司做貢獻。
這樣的旅行只會教會孩子學會“奢侈”和“享受”,真的不是什么長見識!
相反,哪怕在假期跟某個家庭互換,讓孩子坐上公交車到處觀察,去當地的集市。甚至只是去鄉下某個不出名的小河里趟趟水,夏天在老樹的樹蔭下乘個涼,在鄉下或是某個陌生的場合交到幾個當地的小朋友等等,都可以長到見識,并不是去高大上的地方,才會有高大上的見識。
在孩子眼中,大人每到一處旅行,總是帶著他們的“我認為”和“我以為”,總覺得自己給孩子安排的就是好的,所以常常有意無意地就會來一句:“我帶你來這里還不是為了你好?你還.......”
其實,小孩子,尤其是學齡前兒童,不管他到哪,他最想去的可能還是游樂場這種地方,想去他自己感興趣的地方,至于是不是名勝古跡他根本不在乎,也不感興趣,但是大人偏要他去看,還硬要讓他看出點什么名堂,甚至還想給孩子灌輸一些知識,現在想想實在是可恨又可笑呢。
試問,你帶著一個兩三歲的孩子去看兵馬俑,看金字塔,他能看得懂,聽得懂嗎?
我想答案我們大家都心知肚明。
對于孩子來說,也許他更樂意對著公園的一只螞蟻發呆一個上午,他才不會在乎那是在中國的公園還是外國的?這只是她發自本心的探索過程而已,但這點卻總是被我們大人忽視,我們常常打擾甚至阻礙孩子的自我探索。
再舉個例子,孩子三歲時,你帶他去爬長城,那哪里是他去爬,而是你抱著他爬,這樣的旅行你累他也累,長大了他也什么都記不住,也不會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一個八歲的孩子就不一樣了,他會記住這次旅行,這時去爬長城對他可能是一種挑戰,還會帶給他不一樣的感受,也許會銘記一生。
更多時候,我們要讓孩子自己去摸一摸,去試一試;自己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多帶他們去感受生活,去體會人生。
畢竟親自感受和體會到的東西,和我們灌輸給他們的差別大多了,就如同一句老話:“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孩子到底能從中看到什么,我們無從得知,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她看到的,肯定跟大人看到的不一樣,所以,大人們自以為是的旅行目的,從頭到尾都是錯的。
適合孩子十幾歲跟同齡人結伴而行的地方,為什么小時候要由你帶著他去呢?等到他大了,想要自己探索這個世界的時候,看到你們曾經在各個景點照的照片,你覺得他還有興趣再去一次嗎?
很多時候,就算我們帶孩子轉遍了全世界,不過這個結果,不是讓他對這個世界有了新的“認識”,他只是在你的被動安排下,把那些地方都“到此一游”,走馬看花地看了一遍罷了。
不是只有坐飛機出門才叫旅行;沒有思考與欲望在先,不會有所謂的新發現;沒有榜樣,再多的安排都是徒勞。
所以說,帶孩子去他沒有興趣的地方,忽略孩子的感受,沒有探索和體驗的旅行,還不如不去!
我們希望孩子讀萬卷書,也能行萬里路。其實,有時他長大以后,是不是閉關狹隘,取決于你對旅行的興趣和行動。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坐在籠子一樣的大巴車中,被帶到野生動物園里的經歷,真不知道籠子外那些悠閑的動物,到底是怎么看待此時的我們的呢?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的旅行無處不在牢籠之中,我們經常自欺欺人地吹噓:我們是為旅行而旅行。可是,你真的做到了嗎?真的從中體會到了那些所謂的意義了嗎?
另外,對旅行不熱愛的父母,不如不要帶孩子去!有些父母帶孩子出去,自己卻不停地在那里自拍,有些父母在家玩游戲,出去旅游還是走哪兒都抱著手機在玩,你把帶孩子出去玩就當成陪伴了孩子,你是在完成你作為家長的任務嗎?
其實這種敷衍的旅行還不如帶著家里跟孩子做做游戲或者給孩子讀他喜歡的故事,孩子想要的更多的是父母高質量的陪伴,而不會在乎父母帶他去的地方有多高級或是出名,孩子在乎的是父母的愛。
不管是大人或是孩子,我們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都不在酒店里或是景點中,而在于生活中的每一個小細節,在于我們對生活的熱愛和體驗。
我所說的不帶孩子去以上的一些旅行,并不是說不帶孩子出去,而是說我們想要思考一下再去行動:
當你明白旅行可以不畏壓力,不去炫耀;
當你不去參與享樂主義盛行之下的變味旅行;
當你不再忽略孩子的感受,剝奪他們體驗和探索的權利;
當你自己也能發自內心地熱愛旅行;
當你能真正體會到生活的樂趣,生存的意義,生命的價值。
當你明白了這些,你就會知道什么樣的旅行才是適合自己和孩子的。
朋友,你找到了屬于你們自己的,真正意義上的旅行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