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的汽車品牌?
? ? ?提到霍頓,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孫楊的手下敗將,那個無恥的澳大利亞游泳運動員?
? ? ?但是,對于車迷來說,曾經制霸澳大利亞汽車市場的老牌汽車生產制造商霍頓(HOLDEN),才配叫這個名字。在澳大利亞,霍頓汽車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個獅子LOGO的霍頓汽車是澳大利亞人最為熟悉的汽車品牌。
? ? ?而霍頓,也是大多數人到澳大利亞自駕游的不二選擇。澳大利亞國土面積較大,有著廣闊的迷人的海岸線,也有著非常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深度探究這片神奇的土地,自駕這種方式最為推薦。但是,植根于澳大利亞160多年的霍頓,將在今年徹底退出歷史舞臺。無論是對于游客,還是當地人來說,徹底畫上句號的霍頓,都是一個巨大的遺憾。惋惜的聲量如此大,今天我們就好好的來說下霍頓汽車。
百年品牌的輝煌與落敗之路
? ? ?霍頓的歷史可以回溯到1856年,那時它還是一家皮具及馬具用品制造商。此后幾年,受到汽車革命的影響,霍頓逐漸進入汽車制造行業。
? ? ?1914年,向著汽車制造轉型的霍頓,正式進入車身制造行業。
? ? ?1920年左右,福特與通用兩大美國車企巨頭在澳大利亞設廠,霍頓成為他們的車身供應商。
? ? ?1928年,霍頓最具標志性的“獅子滾石頭”logo開始使用。
? ? ?1931年,霍頓與通用澳大利亞公司合并。自此很多來自別克、歐寶等通用旗下品牌的車型,在當地都“披上馬甲”以霍頓品牌的名義進行生產和銷售。
? ? ?1948年,霍頓發布了名為Holden48-215也就是后世稱為FX系列的車型。這是澳大利亞第一款自主制造的汽車,無論是對澳大利亞還是霍頓而言,都極具里程碑意義。
? ? ?1962年,霍頓達成百萬輛生產“小目標”。與此同時,在那個年代,擁有帶后院的獨立房屋和一輛霍頓車成為無數澳大利亞人的終極夢想。霍頓迎來了黃金時代,HK、EH、HR、HQ系列車型先后推出,助力霍頓成為澳大利亞汽車市場份額最大的“國民品牌”。
? ? ?尤其是在1978年發布的Commodore車系,時至今日仍是澳大利亞的暢銷車型。
? ? ?2017年,霍頓汽車公司生產的最后一輛汽車在南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工廠下線。此后霍頓單純銷售進口車,澳大利亞汽車工業終結。
? ? ?直到前幾天,一石激起千層浪,車迷的心再被錘得死死的。2020年伊始,霍頓的母公司通用汽車宣布將停止使用這個具有標志意義的霍頓品牌,并關閉在澳的一切汽車銷售業務。這也意味著,霍頓的歷史徹徹底底被終結。
? ? ?霍頓的離去,放在中國汽車市場,可能相當于紅旗、奇瑞、長安、長城等自主品牌被迫退出市場。無論是國民的品牌情懷,還是其曾經創下的輝煌,都會令人惋惜不已。
霍頓的命運如此悲慘,與通用有關系嗎?
? ? ?作為霍頓的母公司,通用汽車在其中的主導力量,很難不令人懷疑霍頓落得如此收場——全因通用經營不善。但事情比我們想象的還復雜。
? ? ?首先是大環境的影響,是霍頓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澳大利亞的汽車市場競爭異常慘烈,足足有200多個汽車品牌在澳銷售,加上汽車關稅較低,人口數量不足,作為本土品牌,霍頓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另外,澳大利亞的人力成本過高,相比之下,車企更青睞在泰國等地設立工廠,以便大幅降低制造成本。
? ? ?其次,霍頓在被通用收購后,通用為了降低研發和生產成本,將旗下大量車型換標給霍頓生產,這在某程度上削弱了霍頓品牌的價值。現在澳大利亞上隨處可見的霍頓汽車,基本上都是通用的各種換標車。澳大利亞的市場規模不足,通用出于企業利益不為其投入更多,這個做法并不難理解。畢竟,通用可沒澳大利亞人民對霍頓的無限情懷,靠著那點信仰能夠繼續賣下去已經足夠。
? ? ?另外,盡管Commodore曾經是動力充沛且富有駕駛樂趣的代名詞,是無數車迷心目中的一代神車。但抵不住時代在變化。小排量車型地位漸長,油價上漲,SUV車型流行起來,新能源汽車大勢所趨。霍頓沒有跟上時代變化,時代便拋棄了霍頓。
為什么幾大汽車廠商都要退出澳大利亞?澳大利亞汽車制造業現狀如何?
一個很明顯的原因就是,商人已經無利可圖了,幾大汽車廠商都退出澳大利亞,就是因為在澳大利亞也沒有太多的發展空間。
澳大利亞作為一個發達國家,發展汽車制造,其實先天條件不是很好。
銷量低
現在來說的話,我們僅僅從宏觀的角度去看都能發現很多問題,澳洲的汽車制造業的現狀主要有這幾個表現,那就是現在的銷量很低,發展汽車制造非常的不利,澳洲汽車制造成本偏高是公認的。澳洲勞工成本高和澳洲本地市場規模有限是成本高的主要原因。
規模經濟
特別是對這種制造業的公司來說,要做大做強,最終依靠的還是規模經濟,而這一點在澳洲完全沒有辦法實現,談及市場規模,汽車制造是規模經濟。澳洲人口僅有2000來萬,2012年汽車銷量不足120萬,不足中國大陸三個周的銷量。而澳洲的汽車進口關稅又極低 -- 簽了貿易協議的國家非豪華車0關稅,未簽貿易協議的國家非豪華車5%關稅。澳元跟著過去10年的大宗商品超級周期水漲船高,進口車在澳洲的競爭力非常高,進一步壓縮了澳洲本土車的銷量。
產品質量
如果你要制造一個產品,質量高,但是成本非常的貴,銷量又不好,那絕對是會虧本的,現在在澳大利亞來說就是這種情況,澳洲的汽車出口集中在中東地區 -- 但就算是中東的土豪們對澳洲車的需求也維持不住了。這對整個行業都是惡性循環:需求越低,成本越高;成本越高,需求越低。
總結
總的來說,我覺得幾大汽車廠商退出澳大利亞市場,這個決定絕對是明智的,而對于澳大利亞現在的這個制造業的發展,我也是不看好的。
中國進口車居然是全球最貴!進口車為什么這么貴?巨大差價都被誰賺走了?
從車價來看,進口車的國內售價與整車制造成本、進口關稅、稅收、市場等密切相關。進口汽車終端零售價格不同程度高于國產車型。
進口車生產成本高。
生產成本是指生產設備和生產過程的成本。例如,汽車里有什么零件,生產什么型號,等等。備件是最昂貴的。此外,還有一些機械磨損較低的零件,如變速箱、發動機、電子設備、傳動油路系統等;以及生產過程所需的人工成本等,是汽車價格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國內關稅高。
汽車稅是進口關稅的重要組成部分,由進口汽車公司承擔。進口車輛的實際關稅和稅收并不總是一致的。比如寶馬X5在中國銷售需要繳納13%的關稅,但是在國外進口也需要繳納8%的關稅,并且需要繳納一定比例的進口增值稅。獲得關稅優惠。因此,進口汽車需繳納 20% 至 30% 的關稅。
國內市場環境不好。
消費者對汽車的需求在不斷變化,尤其是在中國市場。隨著汽車市場的不斷發展,消費者對汽車的需求不斷增加。目前,中國市場的汽車銷量超過100萬輛。因此,消費者對價格也有一定的要求。同時,由于中國市場的快速發展,消費者對汽車的需求不斷增加,尤其是購買進口車后,消費者會花更多的錢購買更滿意、更特別的汽車。在有限的市場容量和消費水平方面,國產模式也會對價格產生影響。稅收并不是進口汽車高價背后的唯一因素。部分外國汽車進入中國之前就會將價格上漲,將大利潤留在海外;其次,納稅后,再加上外國汽車制造商在中國的利潤和中國經銷商的利潤,形成了渠道壟斷。高額利潤最終由中國消費者承擔。
為什么幾大汽車廠商都要退出澳大利亞?澳大利亞汽車制造業現狀如何
澳大利亞是一個地廣人稀的發達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本土汽車生產主要由美日幾家大型汽車品牌公司控制,整車和零部件工廠主要布局在墨爾本、阿德萊德和吉朗等地。1974年澳大利亞汽車生產以47.5萬輛的產量居世界第10位。1988年澳大利亞政府開始實施取消進口汽車配額限制并大幅降低關稅的政策,使世界各地的汽車大量涌入,原本多樣化的本土汽車市場進一步細分,每種品牌和車型的車輛需求都較少,汽車生產成本也居高不下,2016年僅以16.1萬輛的產量排在世界第32位。2017年10月20日,最后一條汽車生產線在阿德萊德關閉,宣告本土汽車制造成為歷史。
(2019·新課標)澳大利亞汽車生產存續期間,整車和零部件工廠布局在東南沿海地區的有利條件:開發早的城市地區,基礎設施齊全,易于配套;人口密集,經濟發達,是主要消費市場;勞動力充足;臨海,港口多,交通運輸方便。
(2019·新課標)澳大利亞汽車市場對每種品牌和車型的車輛需求都較少的原因:人口少,市場規模小;國土面積大,自然環境多樣,對車的種類和型號要求多樣;進口政策放寬后,國外汽車品牌進入加劇了本土汽車市場競爭,消費者偏好趨于多元化。
(2019·新課標)澳大利亞汽車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發達國家)勞動力成本高;汽車廠商難以通過規模生產降低成本。
(2019·新課標)汽車生產的退出對當地城市經濟發展的影響:外資撤離,投資減少,經濟下滑;相關配套產業萎縮或消失,產業結構發生變化(更突出發展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
進口車那么貴的原因都有哪些?巨大的差價都被誰賺走了?
進口車在國內銷售價格,往往比在國外價格高上幾倍甚至十倍。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首先是因為國外汽車大品牌制造商利用中國人一向對人家產品認可的心態,故意進行大額加價,而且往往從銷售心理學上來講,中國消費者總會認為價格越高代表著汽車品質越高。其次一輛進口車進入中國市場,主要是通過海運方式,此時要繳納各種保險費,運輸費,到了我國境內后又要繳納大量關稅,關稅征收額度最高能收到25%以上。另外進口車差價主要是被國外制造商給賺取了一部分,到了中國境內后又被大代理商,以壟斷形式給拿走了一大部分。
1、制造商針對中國市場特意提價
我國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從國外大量進口汽車。長期以后國外制造商利用中國人對其產品認可的心理,不斷進行隨意加價。等這些進口車來到中國后總代理商又會進行加價,而消費者往往又認可價格高才代表汽車品質高,而國內代理商也抓住了這一消費心理。
2、進入中國前有多種費用
進口車運輸到中國,主要還是靠海運。運輸成本包括了運輸到其港口時需要繳納管理費,保險費,以及發往中國途中運輸費等。當進入中國境內后又要繳納高額關稅,我國政府針對汽車類產品征收關稅最高時達到25%,僅此一向就一下子把成本推高不少。
3、差價被廠商和總代理賺走
多年來進口車價格高,是中國人普遍印象,但巨大差價主要還是被制造商給賺走了。當然這些汽車來到中國境內后,往往都是由一個實力強大總代理商向全國各地分銷,他們又在原有成本基礎上大額加價一番,使得最終價格為國外幾倍甚至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