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過后,天氣轉暖,雨水漸多,自然界出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然而,這時人們卻容易出現困乏沒勁、提不起精神、“春眠不覺曉”的現象。
春困的現象在南方尤為明顯,這主要是因為南方一到春天便是梅雨季節,尤其是嶺南地區,海洋季風吹過來,讓這一帶潮濕多雨,空氣中水分多,相對濕度大,因而更加容易出現“水濕困脾”從而引起春困。在這個季節,只要去學?;蛘咿k公室走一圈,常常可以看到趴在桌上睡覺的“瞌睡蟲”。有些人還會嚷嚷一點勁兒都沒有,手腳困重。此外,不少人還因為濕困,出現胃口不好、周身不爽的感覺。
對于中醫來說,“春困”并不是病,它只是人體生理機能隨著自然氣候變化而發生的一種現象。廣東省中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林嬿釗說,在冬天,人體的陽氣內藏,皮膚表面氣血流向大腦和內臟;進入春天后,自然之氣呈現向外向上的萌發與生長之力,人體隨著亦呈現氣血向外之勢。此時皮膚的毛孔舒展,體表氣血增加,而供應大腦的氣血則相應減少,類似于大腦缺氧,于是人們便會出現了懶洋洋、軟綿綿、無精打采、昏沉欲睡的“春困”現象。
另外,中醫還認為,春天是肝氣所主導的季節,肝氣旺盛,肝勝脾(木克土),脾胃不能很好地運化水濕,容易引起水濕內困,加上春季陰雨綿綿,外濕困阻脾胃陽氣,引起人體氣血運行不暢,經脈不通,所以才會感覺疲乏、嗜睡。更細一點來講,陽氣一天中也分“生、長、壯、老、已”五個階段,而上午9點-10點是陽氣升發的時刻,而此時由于水濕困脾,打破了原本的陰陽平衡狀態,所以,這一個小時對于水濕困脾的人來說很難熬。
“由此可見,春困的發生與季節、天氣和本身的脾胃功能有關。”林嬿釗說,春困的發生最主要有內外兩個原因:一是外因,即季節因素。在春季,陽氣生發,大腦的氣血供應相對減少,人感覺缺氧,因而有昏昏欲睡的表現;其次是內因,即“水濕困脾”,脾胃運化功能差的人,水濕在體內得不到很好的代謝,在局部停滯,從而帶來了濕氣重的跡象,因而出現了身體困重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