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拓展和醫療資源區域均衡分布,以預防為主,加強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社區防治疾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提高社區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就是要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難的問題,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需求。近年來,中國積極開展養老、病床、居家等服務,推動醫療衛生服務向社區、向家庭延伸。
目前,已在多地推出家庭病床服務,為有家庭醫療需求、行動不便的老人或殘疾人提供醫療服務,讓患者在熟悉的家庭環境中接受醫療、護理或康復。
以家庭為日常護理場所,滿足行動不便患者的醫療需求,減輕醫療費用負擔
在福建福州市,上海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林風華和護士姜慧玲背起旅行包準備出發,這是她們為劉一梅搭建居家床位的當天旅行對象。旅行包里有事先準備一天的聽診器、敲擊錘、血壓計、血糖儀、導尿管等設備。敲了敲門鈴,走進房間,姜慧玲和劉一梅打招呼:“奶奶,你這次感覺怎么樣?”
“我最近吃得好,睡得好,終于又開始期待你了。”劉亦菲的女兒陳女士回答道。
問答室,林風華為老聽診器、血壓做了基本檢查后,江慧玲將劉藝梅翻了個身,仔細檢查她的皮膚。蔣慧玲看到老人肩膀上有濕疹,便從旅行包里拿出藥膏,輕輕涂抹。她轉頭告訴家人:“長時間躺在床上很容易得濕疹和褥瘡。平時要記得吃藥。”
去年春節,93歲的劉一梅摔倒骨折。到了醫院,由于他年事已高,醫生建議保守治療。回家后,老人躺在床上,家人可以輪流照顧他。但是,如果要進行更換尿管等醫療手術,就必須去醫院。“每次去醫院,我都得上上下下。當我到醫院的時候,我必須拿號碼,排隊和換藥。看著母親的痛苦,陳女士也急得直流淚。
2021年2月,福建省福州市啟動對符合條件的患者提供家庭病床服務試點。在試點方案中,明確為診斷明確、病情穩定、因病需要臥床或身體虛弱、不能自理、需要醫務人員定期在家治療、護理和康復的患者,建設家庭床位。
“病人可以在家住院,醫務人員會定期上門檢查。”陳女士的眼睛亮了起來。在“容醫通”上,陳女士填寫了母親的基本信息,選擇了附近的試點醫療機構,上傳了病歷、醫院總結、相關輔助檢查及影像報告、用藥清單等病歷后,才提交申請。當天,陳某接到上海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電話,立即與醫生預約,進行評估并安排搭建床位。從那時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和護士每周都會來一次,為她診斷病情,給她換藥,并指導她的家人進行日常護理。
陳女士告訴記者,一個樓床周期是3個月,總費用只有4000多元,醫保統籌后,個人只交1000元,“為我們減輕了不少負擔!”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統計數據顯示,到2021年底,中國的人口將達到60歲及以上人口達2.67億人,65歲以上的人口超過2億。超過1.9億老年人患有慢性、殘疾或半殘疾老年人4000萬,家庭醫療服務的需求非常迫切。家庭病床服務以家中為日常護理場所,醫務人員每周在家檢查身體狀況,提供護理服務,既能滿足行動不便患者的醫療需求,減輕患者的醫療費用負擔,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住院困難。
近年來,各地積極探索家庭病床服務模式。上海市出臺了《上海市家庭病床服務辦法》,從統一服務流程、規范服務行為、加強質量控制等方面保證家庭病床服務的醫療質量和安全。北京市大興區家庭病床服務模式主要向城鄉輻射,優質醫療資源向老年人和殘疾人群體傾斜。山東省曲阜市對符合家庭醫院床位服務條件的老年人不收費。其他醫療費用按住院標準結算,家庭醫療和護理服務由長期護理保險承擔。
加強基層醫療隊伍建設,有效配置醫療資源,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
目前,家庭床位服務主要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或二級、下級全科醫院開展。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有限,家庭床位的護理對象為老年人。萬一得了重病怎么辦?
“在建造家庭床位之前會進行詳細評估,目前該中心的重點是提供基本醫療服務。有其他治療需求的患者可隨時轉到更高級別的醫院。”福州市上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周為民介紹。
福州市五峰街道湖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黃彥光介紹,該中心與福建省第二醫院建立了緊密的醫療聯盟,福建省第二醫院專門安排了2名醫生和護士作為湖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床位的顧問團隊。“當出現超出我們解決能力的問題時,顧問團隊就會發揮作用,迅速與相關部門聯系,為患者轉移到更高一級的醫院節省時間。”黃彥光說。
與傳統的坐式模式相比,居家床服務需要醫務人員走出機構,開展居家服務,這對醫務人員的溝通能力、診療水平和經驗都有一定的要求。有基層醫務人員表示,家庭床位的痛點是基層醫療機構能力不足。
“與現有公立醫院的住院醫療隊不同,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質量參差不齊,醫務人員數量不足。推進家庭床位服務,需要提高醫療隊伍建設、服務水平和參與積極性。”基層社區服務中心負責人建議,進一步建設基層醫生隊伍,通過績效激勵、職稱考核等方式激發從事家床工作的醫務人員的積極性。
福州市衛健委初級衛生處處長鐘志華介紹,為提高醫護人員為患者搭建床位的服務能力,一方面,福州市開放全市醫療資源,邀請專家錄制在線課程,讓基層醫護人員隨時學習;另一方面,鼓勵基層衛生服務中心依托醫學會和護理技術支持基地,對醫務人員進行進一步培訓。
在上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周偉民安排了四位醫生,四名護士專門從事家庭床服務,在培訓人員的選擇中,優先考慮在家庭床上工作的醫務人員。幾個月前,蔣慧玲(音)在省腫瘤醫院完成了為期三個月的脫產培訓。“過去,在家庭病床上常用的靜脈導管和口腔造口術等專業護理措施很少。經過培訓,我在操作上更熟練了,對技術更有信心了。”蔣慧玲說。
為了提高家庭床服務質量和水平,福州市還推出了家庭床服務在線監測模塊,實時動態監測家庭床服務發展情況,進一步提高醫生會診效率,有效配置醫療資源。在福建省基層醫療衛生信息系統后臺,記者可以看到,全市所有家庭醫院機構建成的床位數,以及每個家庭病床患者的就診信息和用藥記錄都一一呈現出來。在床被移走后,患者及其家屬被邀請進行滿意度調查。
加強與長期護理、養老等服務的統籌配合,提高基層疾病防治和健康管理能力
幾年前,住在重慶巴南區李家沱街道的劉叔被查出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一次事故中癱瘓在床。家庭成員王先生為老人申請了一張家庭護理床。經過現場考核,工作人員將手環、可視對講機等智能設備搬進劉叔家中。
“考慮到老人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長期臥床,我們也為他申請了家庭床位服務。”李家沱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負責人孔義飛告訴記者,中心護士提供基本的個人護理,如翻身、擦洗、喂養、按摩,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護人員定期上門,負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護理和便攜式家用制氧機等醫療設備的操作,多聯動,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照顧。
把“床”搬到家里,而不僅僅是家里的床。家庭床位與長期護理、養老等服務形式相銜接,為居民提供持續的醫療護理服務。巴南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將加強醫養融合,進一步加強養老床與家庭床有機融合的探索,實現機制互通、標準互認、資源共享。
據記者采訪了解,浙江、廣東等地也在積極探索鼓勵居家護理床位與居家床位相結合,促進居家環境下醫療護理與康復服務的互補形成,解決老年人居家護理與就醫問題。例如,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民政、衛生部門聯合印發《西湖區建立“老年一張床”服務機制實施方案(試行)》,探索建立“老年一張床”服務機制,實現家庭醫院床位和家庭護理床位“兩張”一體化。在部分街道開展試點,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醫療服務和個性化的生活護理服務。
“家庭床位適用于常年不能間歇性治療的慢性病患者,或因病等需要長期臥床的患者,診斷明確,符合住院條件,經評估,適合醫務人員定期在家進行系統治療、護理和康復。”這些患者通常有醫療和家庭護理需求。”重慶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呂陽表示,居家床位與居家護理床位等多種服務形式相結合,優勢互補,讓在家搭床的老人可以同時享受居家護理和專業醫療服務。
擴大家庭病床使用,加強居家醫療和養老服務,關鍵是提高社區預防、治療和管理疾病的能力。基層社區服務中心負責人表示,需要加強隊伍建設,配備遠程護理系統,完善家庭病床醫療責任保險,保障醫務人員人身安全和醫患雙方合法權益,豐富老年人服務供給和服務模式。
陸陽認為,要更好地發揮家庭醫院病床的作用,還應在制度化、規范化方面進一步努力,完善家庭醫院病床和家庭護理服務規范。例如,進一步明確家庭醫生提供家庭醫療服務的對象、內容、形式、協議和操作標準;建立家庭醫院病床質量控制和評價機制,定期對家庭醫院病床的服務質量和服務對象的滿意度進行評價。同時,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協調區域醫療資源,增加居家醫療服務供給。(記者楊艷凡,王殷鑫,王心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