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和起蟄,品物皆春。北京時間10時42分,我們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之首——立春。
立春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孟春時節的開始。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自古以來立春就是一個傳統節日。中國自官方到民間都極為重視,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歷史。
你知道嗎?今年有兩個立春哦~
一年兩頭春
2023年的1月22日進入農歷癸卯兔年,全年共384天。有兩個農歷二月,又叫“閏二月”,也會有兩個立春,也叫做“雙春年”。
為什么會有“雙春年”的出現呢?
中國的歷法自古就是一種陰陽歷,是結合太陽和月亮運行的周期制定的。一年按太陽的運行分為二十四節氣,又按照月亮的運行分為月。陰歷與陽歷相差約11天,為了解決陰歷和陽歷的時間差問題,古人就以增設閏月來解決這一問題,這樣若干年中就會有一年是13個月,所以每19年中就會有7年“雙春”,7年“無春”,這完全是人為的節氣和物候的調整,也是人們智慧的一種體現。
福州立春習俗
一年之計在于春,福州的立春習俗,你都知道嗎?
打春:圖的是豐年
古時,立春之日民間有“鞭春”“打春”的習俗,立春時節在迎春儀式上“打春牛”,又稱為鞭春。
在福州,東門塔頭街南側有一座春牛亭,亭內安放著一尊泥塑的水牛,供人祭祀。每年立春,這里都要舉行鞭牛迎春勸農活動。
圖源:福州市人民政府網站
宋、明、清各代,到了立春前一天,福州的地方官員都要到春牛亭迎春。
人們用這種方式表達對新一輪農業周期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景,也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向往和追求。
咬春:古時養生術
謂之“咬春”,取的是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現在多是吃春卷。
福州素有立春“接春納福”吃春卷喝春酒的習俗,寓意在新的一年防病去災。
春卷的吃法有所講究,必須一口氣從頭吃到尾,俗稱“有頭有尾”。
迎春:祈求吉來到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
最初的迎春活動,主要是國家祀典,后來發展為民間的活動,后者要簡單并有趣得多,如貼宜春帖、掛春幡等。
立春元宵喜相連
今天吃春餅,明天吃元宵
今明兩天,我們將分別迎來立春節氣和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兩個節令緊相連,可謂喜上加喜。據了解,這種有趣的巧合在21世紀這100年中僅有6次,分別為為2004年、2023年、2042年、2061年、2080年和2099年。
這兩個特別的日子今年為何會緊相連?
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楊婧解釋說,公歷是根據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即一個回歸年的運動周期來制定的歷法;農歷是根據月相朔望變化同時又兼顧回歸年制定的歷法,是我國的傳統歷法。
立春在公歷中的日期基本固定,在每年的2月3日、4日或5日,而元宵節在公歷中的日期卻并不固定,就21世紀這100年而言,它會出現在公歷2月4日至3月5日之間的任何一天。
“今年,大寒與正月初一相差2天,大寒與立春之間相差約15天,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是15天,于是就出現立春與元宵緊相連的情況。”
立春這天,我國民間一項重要習俗就是“咬春”,北方吃春餅,南方吃春卷。元宵節這天,北方普遍食用搖制方法制作的元宵,南方則常食用包制方法制作的湯圓。
今天吃春餅,明天吃元宵。正是由于我國傳統歷法的巧合,才讓我們擁有了這種奇妙的體驗。最后再來關注一下接下來幾天天氣情況!
大風降溫已安排
雨水周末到訪
舊歲此夕盡,新春今日回。從這個季節開始,我們又充滿面對一切的力量,讓我們一起期待此后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