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閩江大學校園,洋溢著濃厚的學習氛圍和熱烈的奮斗氛圍。
黨的二十大報告作出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強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的部署,強調要“辦人民滿意的教育”,這極大地鼓舞了閩江學院師生。
閩江學院黨委書記葉世曼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黨的二十條全國代表大會報告讓我們深刻認識到,新時代高等教育機構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滿負荷運轉
“離岸福州”研究所
目前,閩江學院迎來了事業發展的最佳時期。
10月31日,國家鄉村振興局發布了第一批“百校聯百縣興千村”行動對名單。其中,福建省共有5對,福州占了2對,分別是清華大學和閩清縣、閩江學院和福州高新區。
11月15日,福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關于閩江學院海上福州研究院、鄉村振興研究院大樓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復》。“離岸福州”研究所和中國(福建)鄉村振興研究院兩個平臺類項目被列入國家發改委“支持福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重大項目”清單,投資近3億元,將大大推動閩江學院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發展。
12月,福建省第二輪“雙一流”、一流應用型建設高校和重點學科名單公布。全省只有5所大學獲得了此類項目的批準。閩江大學再次被評為福建省頂尖應用型大學之一(A類)、電子信息、工商管理、新聞傳播學為主要學科。
12月7日,福州海洋研究院第一屆理事會第七次擴大會議在閩江學院舉行。閩江學院將在整合全?,F有海洋文化與科技人才團隊和平臺的基礎上組建“離岸福州”研究所,助福州加快建設國家海洋經濟示范區和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城市。
學院將依托閩江大學大學城規劃建設2萬平方米高水平海洋應用基礎技術研發平臺和工業路校區海洋科創走廊建設,借助校校、校院、校企、閩臺和國際合作,打造高水平海洋產業技術推廣和成果轉化平臺。建設閩臺優質海洋人才培養基地;高位嫁接建設深海水產養殖、水產品深加工、海洋生物制藥、智能海洋、水產種業、海洋工程裝備等六大海洋產業聯合研發中心,加快福州海洋科創高地建設。
海洋科學分組
“后波”正在洶涌澎湃
“近5年,我們下大決心、花大力氣從零開始建設海洋科學分組,使之成為學校成長最迅速、最有顯示度的學科。”閩江學院地海學院院長、海洋研究院院長陳建明表示,海洋研究院可謂是閩江學院科研創新大步跨越的縮影。
2017年,福建省“雙百計劃”專項支隊領軍科技創新人才陳建明加盟閩江大學,負責海洋研究所籌建工作。短短5年時間,閩江大學海洋研究所積累了100多名高層次海洋科技人才10多個高水平科研團隊在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海洋材料、海洋智能航運等領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部分科研工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如王軍教授領導的海洋傳感功能材料省重點實驗室在柔性自供電顯示器件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褚秀敏團隊的“海洋漁業安全生產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得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閩江學院海洋研究所特別注重產學研合作,為福建中新永豐實業有限公司等數十家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并與福建中新永豐實業有限公司共同建設福州鮑魚研究所。
2019年,依托閩江學院前期建設,福州海洋研究所落戶閩江學院。
繼續推動
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本科期間,閩江學院本科導師制、校際合作、密集實踐、產學研合作一體化平臺成為丁世干快速成長的沃土。擁有軟件著作權和發明專利,以優異成績考入武漢理工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繼續研究無人船算法控制。在攻讀碩士學位期間,他很快適應了緊張的實驗室生活,并跟隨導師的腳步申請了另一項專利。他告訴記者,未來,他將選擇回到福建繼續研究水上智能裝備,更好地服務海洋強省戰略,造福人民。
丁世干成長的背后,是閩江學院在應用型人才培養道路上的探索和努力。主動適應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和產業企業對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的需求。通過專業共建、教師共享、課程共創、項目聯合研究、資源共享等措施,推動教育鏈、創新鏈、產業鏈的融合,努力構建校企協同應用型人才培養教育共同體,積極培養產業發展所需的應用型人才。(記者安子通訊員李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