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非物質遺產融入校園培根鑄就靈魂光芒
創新教學模式,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
學生們學習制作高層米粉。(檔案照片)
“小米粒,可以粘成工藝品,好神奇。”近日,高層米線技藝傳承人劉國瑞再次走進長樂區固懷中心小學。他的“新作品”讓孩子們驚嘆不已。近年來,長樂區積極探索創新教學模式,讓“校園非遺”成為“校園非遺”,讓非遺在這片“沿海鄒路”代代相傳。
高層米線是長樂區的民間手工藝,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這種用米粒粘成藝術品的技術在古老的陳家槐樹中流傳開來。它有大約150年的歷史,曾經失傳。近年來,畢業于廈門工藝美術學院工業設計專業的陳國瑞再次發現并繼承了它。隨著長樂區大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進校園、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高樓米線“另辟蹊徑”,在校園展露光彩。
“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校園,是對文化傳承的承諾,是對文化自信的提升,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長樂區教育局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長樂區積極引進“福州高層米線”、“白山巖綠茶”等豐富多彩的非遺項目走進課堂、走進生活,采取非遺傳傳承人走進課堂、非遺演出走進校園、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班,為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和傳承奠定堅實基礎。也為同學們帶來了不一樣的課堂,打開了另一個世界。
2018年,高層米粉引進固懷市中心小學,深受學生歡迎。“高層米粉”開始流行起來。學校組織傳承人陳國瑞工作坊,組織學生學習傳承,從原來的平面制作到立體制作,從簡單的平面景觀作品到立體制作略難的水果和建筑作品。孩子們沉浸在這種傳統手工藝的魅力中,豐富了他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的理解,樹立了正確的藝術觀。
與谷懷中心小學不同,盤葉中心小學聘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白山巖綠茶”傳承人林建志,以青宮課程為基礎,向學生傳授中國傳統茶文化和茶藝。每月安排兩節課,帶領學生到白山巖綠茶非物質文化遺產基地進行調研。
詠春起源于長樂地區,已形成完整的體系,并被選為長樂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Tzudi詠春目前在武行中心小學、首站中心小學等多所學校學習。
“我們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列為學校的重點項目,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以“形成學校精神文化”為最終目標,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特色提升為學校文化特色。選擇長樂非遺項目代表走進校園、走進課堂、走進心靈,建立一批具有長樂特色的非遺傳承示范學校,努力用非遺助推學生精神魅力,用非遺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用非遺提高學生體育技能。”長樂區教育局負責人說。(記者于少林見習記者嚴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