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日,福州海洋研究院首席科學家聘任暨產業聯合研發中心揭牌活動舉行。這為“海上福州”建設及水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引來“活水”。
鮑魚和海帶是福州的優勢水產品,在種苗、養殖等方面居全國前列。眼下,連江縣呈現“耕海牧漁”的忙碌景象:20億粒鮑魚苗和10萬畝海帶苗,分別迎來“開學季”和“畢業季”。
漁民將鮑魚苗按個頭“分班”。
鮑魚苗“分班”
中國鮑魚看福建,福建鮑魚看連江。據統計,福州鮑魚的產量占全國的1/2,而連江鮑魚的產量占全國的1/3。眼下,連江約20億粒鮑魚苗迎來分苗季。
近日,記者在苔菉鎮后灣村碼頭上看到,鮑魚分揀隊伍沿岸一字排開,漁民們正麻利地將鮑魚苗從養殖籠里一一揀出,并根據它們的個頭大小,放入相應的“班級”。
據鮑魚養殖戶介紹,分苗是為了給鮑魚更大的成長空間,便于鮑魚規格養殖,提高成活率和養殖效益,實現在不同時期上市銷售。通常,鮑魚苗按個頭大小分為3個檔次:超過5厘米的上“大班”;4厘米到5厘米的上“中班”;4厘米以下的上“小班”。
“我家共有4000多籠鮑魚,分苗的工作量較大,請了30多名工人,大概每天能分揀500籠。鮑魚分苗必須在寒冷的天氣里進行,一般要趕在氣溫、水溫上升之前完成,否則會導致鮑魚死亡。”后灣村漁民董書健說,正常情況下4000多籠鮑魚年產值約400萬元,年利潤約100萬元,因此越來越多村民加入鮑魚養殖行列。
“這次分苗完成后,‘中班’和‘小班’的鮑魚到7月份就能上市;綠盤鮑等屬于‘大班’里的優等鮑魚,將繼續養殖,并在今年夏季北上‘避暑’,冬季返鄉過冬。”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鮑魚分會執行會長吳永壽介紹說,因為大小不同,鮑魚的批發價從每公斤60元到300元不等。
一頭抓育苗養殖,一頭抓精深加工。連江鮑魚企業牽手科研團隊,推出鮑魚肽等高附加值產品。比如,福建大眾健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江南大學未來食品科學中心簽約,聯合成立未來食品生物技術研究中心,由陳堅院士擔任首席科學家,開展健康食品、功能食品、生物制品等研究。
海帶苗“畢業”
福州還是中國海帶之都,連江是全國最大的海帶育苗基地。眼下,經過2個多月的生長,連江10萬畝海帶苗進入幼嫩采收季。
在筱埕鎮蠣塢村,漁民張增文每天凌晨就和妻子駕著小船,采收一株株長約40厘米的幼嫩小海帶。“大概一天收兩船,重5000多公斤。”張增文說,海帶苗上岸后就以每公斤2元的價格賣給海帶加工廠。
據了解,過去海帶苗主要用來喂鮑魚苗,每公斤才賣兩三毛錢。后來,福建億達食品有限公司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工業大學食品學院院長朱蓓薇合作,引進海帶精深加工工藝,并成立福建首家院士海帶研究成果轉化基地、國家海洋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福建海帶產業化基地,推出海帶糕、海帶酥、海帶嫩芽等產品。
“我們通過‘企業+基地+農戶’的合作模式,回收漁民的海帶苗進行精深加工,做成腌制海帶苗以及即食海帶等產品。”福建億達食品有限公司生產部經理李秀珍說,經過加工后,原本每公斤幾毛錢的生海帶苗變成了每包10多元的休閑食品,既解決了海帶苗的銷路問題,也提高了養殖戶的收入。
無獨有偶,官塢海產開發有限公司通過與廈門大學及中國水產科學院黃海研究所等單位“聯姻”,培育了“黃官1號”“閩優1號”等海帶良種以及綠盤鮑等鮑魚良種,正力爭建設國家級鮑魚、海帶核心品種種質資源庫和種源基地,助力福州水產業高質量發展。(記者 鄭瑞洋通訊員 吳其法 陳漢琳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