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濕地日,主題為“濕地修復”。眼下,連江灘涂的梭子蟹大量上市,成為市民餐桌美味。這得益于當地整治互花米草,解決好“蟹草之爭”,探索“灘涂+紅樹林+海洋生物”的濕地修復模式。
馬鼻梭子蟹上市。 連江融媒體供圖
灘涂“蟹老大”上市
近日,《人民日報》以《水產暢銷 流通高效(新春走基層·年貨俏)》為題,聚焦了梭子蟹、大黃魚等福州年貨。
梭子蟹,鮮活生猛、膏肥體壯,有著“蟹老大”之稱,是世界上捕撈量最大的螃蟹,也是我國出口創匯的主要水產品。在福州,連江縣馬鼻鎮灘涂紅膏梭子蟹比較出名。
人裹一層寒,蟹裹一層膏。近期,馬鼻鎮浮曦村300多畝蟹塘喜獲豐收,梭子蟹產量達1.5萬公斤。養殖戶許德輝和家人正忙著收網捕撈梭子蟹。經過簡單分揀,鮮活的紅膏梭子蟹就被慕名而來的客商搶購一空。
“紅膏梭子蟹是母蟹長到最健壯、肥美、膏紅潤時的習慣性叫法,果凍般的紅膏幾乎占據整個蟹殼,因其渾身紅膏而得名。一只大概400克重,每公斤收購價在300元左右。”許德輝說,紅膏梭子蟹除了供應福州本地市場外,還銷往廣東、浙江等地。
“全村300多畝蟹塘上半年養蝦、下半年養蟹,紅膏梭子蟹年產量可達1.5萬公斤,直接帶動當地25戶近60人就業。”浮曦村黨支部書記許梁介紹。
解決“蟹草之爭”
前些年,村里300多畝養殖蟹塘是荒廢的海灘,被“綠色沙漠”外來物種互花米草侵占,魚類、螃蟹等灘涂生物失去生存空間。
為此,當地漁民開始了一場“蟹草之爭”。從2018年起,馬鼻鎮把沿海灘涂互花米草整治作為一項海洋生態工程來抓,采用“割除+遮光”“割除+水淹”等方式對互花米草進行深挖清除,栽種上千畝紅樹林,打造海洋生態公園。
灘涂是濕地類型中的一種,而紅樹林是濕地木本植物群落,在凈化海水、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有著“海岸衛士”美譽。為此,擁有7.5萬畝沿海灘涂面積的馬鼻鎮,通過種植紅樹林的海岸修復模式,探索“灘涂上面種植紅樹林、灘涂表面養殖貝與蟹、灘涂下面養殖底棲魚類”的立體化水上農林牧場,促進漁民增產增收。
其中,浮曦村沿海灘涂上種植了500多畝的紅樹林。村里還動員村民承包、改造灘涂,并引進南美白對蝦、梭子蟹等。如今,紅樹林挺立在灘涂中,小螃蟹、跳跳魚等海洋生物在紅樹林間來回爬動,一派生機盎然。
馬鼻鎮灘涂濕地的變化,也是我省打好互花米草除治攻堅戰、保護濕地生態的一個縮影。據悉,我省提前8個月全面完成136620畝互花米草除治任務,福州僅用85天就全面完成兩年除治31867畝互花米草任務。接下來,福州將把互花米草除治與美麗鄉村、美麗海灣、城市濱海公園、濕地公園等項目建設結合起來,打造全民共享的美麗濱海濕地景觀和綠意空間。(記者 鄭瑞洋/文?連江融媒體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