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節奏慢休閑愜意的典故
先說清代,有一篇名著叫做幽夢,這著作被后世認為是古代文人慢生活理論的代表性著作,它的作者叫做張潮。
?
他在文中說,人莫樂于閑,非無所事事之謂也閑則能讀書,閑則能游名勝,閑則能交益友,閑則能飲酒,閑則能著書天下之樂。其實張潮所說的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哪有閑工夫,另外一個是有閑心情有閑工夫,那就可以讓時間放慢一點。所以張潮先生所說的這個閑,絕不是消極的,而是一種積極的進取,因為有了閑情,有了逸致,人們才能夠特別舒適的享受人生思考人生。可是話說回來,現實的生活,忙碌的工作有時候真的是很殘酷的。雖然有時候我們真的不知道自己一天都在忙些什么,而且又為什么而進行忙碌。所以在我們的工作學習上就要學會一項技能,這項技能非常重要,調劑生活是一種智慧。
我們再來品讀一下這首唐代詩人李涉所寫的登山。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閑。這首詩寫的是作者昏昏沉沉的日常生活,使人似醉若夢。突然,他發現春天就要過去了,于是他就強迫自己打起精神去攀登高山,想抓住這春天的尾巴,一覽壯麗山河。他在爬山的路上在一個長滿翠竹的寺院亭廟里和一個室外高僧談經論道,于是心情一下就放松很多,他感受到了久違的忙里偷閑的慢生活的快樂、愜意。剛才提到了四個字,忙里偷閑。這就是生活的智慧,所以,我們回到現實生活當中,再簡單再枯燥,再乏味的生活,只要我們掌握了這個忙里偷閑的這種生活智慧,一切都會有新的變化的。比如說忙碌了一天,終于下班了,不一定非要回家,逛逛商場、喝杯咖啡、看看電影,哪怕是去書店買本書都是可以的,這樣的生活才能夠繽紛多彩。
?
當然,這不會讓自己覺得自怨自艾,覺得自己有多苦逼。其實這種生活智慧更有逼格一點的說法,叫做人生境界。宋代理學家程顥,就把慢生活和人生境界連在了一起,人家的這種人生態度真是心情閑靜、富貴不淫、貧賤有樂啊,很難有什么事情能夠影響人家的心情的,這是一種很高的人生境界了。有一首永遇樂,全文的一共八句,特別經典,與各位也拿來分享一番,第一句叫做忙里偷閑鬧中取靜立明修靜,這句話怎么理解呢?大概意思就說人不要去貪這個功名利祿,而是要活出自我。第二句有限光陰無涯塵世貪愛和實際,這句話就是說不要去糾纏那些煩惱了,去浪費自己的生命。白發已經悄悄地爬上了自己的鬢角了,你還不去珍惜這些時間嗎?第四句,心中無事,眼前清靜,這句話簡單理解就是你若盛開,清風自來。真是句句都可以當做座右銘。
宋朝人生活有雅致之稱,宋朝文人偏愛慢生活的原因是什么?
事實上不只是宋朝的文人偏愛慢生活,基本上古代的文人雅士們都愛慢生活。晉朝的陶淵明是這樣寫道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趙師秀在《約客》里寫道“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可以說“慢生活”就是文人們進行創作的靈感來源,當然宋朝文人偏愛慢生活也離不開宋朝的社會大環境。
宋朝的政治大環境里崇尚的是“士大夫治國”,因此比起武將,宋朝更看重的是文臣,這一點也導致了宋朝最后的衰敗,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宋朝在經濟文化方面的繁榮。在宋朝,市井間的經濟尤為繁榮,商業、農業、航海業等等都得到了大力的發展。經濟的迅速發展帶來了文化的大力發展,宋朝的文人們不僅擅長于詩詞歌賦,他們在書法、繪畫等高雅藝術方面也小有造詣。對于宋朝的文人來說,慢生活不僅僅是過慢節奏的生活,它更是代表了一種生活的態度,甚至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情感。因此,總的來說就是這樣一種社會環境使得宋朝人的生活有“雅致”之稱,使得宋朝的文人們偏愛慢生活。
另一方面是文人們的特質使然。文人們往往有著他們獨特的品質,比如他們自恃清高,不喜歡朝堂的勾心斗角更喜歡與志同道合之人喝酒賦詩等等。這一群體普遍讀過許多書,他們對于世事有著自己獨特的看法,彈琴賦詩是他們的興趣,因此他們大多熱愛創作。喝杯小酒吟首詩,彈首小曲賦首詞,這種能力是需要在生活中日積月累出來的,是需要他們體驗生活而得出的。
慢生活是多么的難得。
古代文人為什么樂于追求慢生活?
追求雅致的慢生活,中國古代文人是這方面的典范。 清代張潮寫的《幽夢影》是古代文人慢生活理論的代表作。張潮認為:“人莫樂于閑,非無所事事之謂也。閑則能讀書,閑則能游名山,閑則能交益友,閑則能飲酒,閑則能著書,天下之樂,莫大于是。”張潮所說的閑,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有閑工夫,二是有閑心情。有閑工夫則時間上可以放慢;有閑心情則心理上才能追求慢生活,因此張潮所說的閑,絕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進取的,有了閑情,有了逸致,人們才能從容地、舒心地享受人生、思考人生、超越人生。 唐人李涉有首《登山》:“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閑。”昏昏沉沉的日常生活使人似醉若夢,由于春天即將過去,詩人很勉強地去登山觀景,一個偶然的機遇,在長滿翠竹的寺廟庭院里,和一個世外高僧談經論道,于是感受到了忙里偷閑慢生活的快樂人生。 宋代理學家程顥則把慢生活和人生境界聯系在一起。比如“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道通天地,思入風云,富貴不淫,貧賤有樂,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同樣,孔子在《論語》中表彰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像程顥、顏回所追求的不僅是對日常功利的超越,對貧賤困境的超越,而且表現了古代文人“富貴于我如浮云”的高雅境界和慢生活中的快樂。 《無門關》第十九則有首禪詩:“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此詩生動地描繪了禪宗以平常心悟道的慢生活。 元代無名氏的《永遇樂》,更從人生有限,為歡幾何的角度說明古代文人為什么追求慢生活: 忙里偷閑,鬧中取靜,利名休競。有限光陰,無涯塵事,貪愛何時盡。無情烏兔,催人早老,暗里換了綠鬢。此形骸,假合幻化,算來有甚憑準。隨緣度日,和光同塵,惹甚閑愁閑悶。富貴由天,榮華是命,休更勞方寸。心中無事,眼前清凈,俱是快活時景。你若待,般般稱意,耐心。 所謂慢生活當然不是無所事事,而是忙里偷閑的慢時間、慢節奏、慢動作,慢心情。因而慢生活是從容的生活,詩意的生活,超越的生活。
為什么追求快節奏的生活,從古至今有哪些例子證明快節奏的好處?
古時候的鴿子,信件,各種交通運輸都是慢節奏的一個集中體現,現代人已經圣神習慣了手機,火車,飛機,網絡,等等人們已經離不開它們,它們是這個時代的產物,這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