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明天會好的》緣何沒能“好”起來
近日,由PAPI醬主演的電影《明天會好的》于院線上映。電影以女主角瀟渝和男主角季野陰差陽錯的愛情故事為主線,表現了“北漂”青年的現實生活。截止目前,該電影豆瓣評分下滑至5.4分,有網友評論:“看完之后感覺明天不會好了。”作為一部“北漂”題材的電影,不論從選題、演員和情節來說都有一定的獨特性,能夠吸引一部分特定受眾,緣何未能引起觀眾的共鳴,引人深思。 電影評分持續走低可能與其對于文化環境把握的失焦有著緊密聯系。社交媒體和短視頻平臺的普及進一步擴大了互聯網的賦權范圍,新的數字媒介環境創造了“哪里都是舞臺,人人都是明星”的擬像。這就導致非專業人士大量參與影視制作,注意力經濟邏輯對影視劇的選題和制作產生影響:流量和人氣甚至超越了內容本身,成為了影視從業者首要考量的因素。
就本片來說,北漂和網紅同作為互聯網賦權草根的產物,二者相加能否達到“1+1大于2”的效果,則取決于作為文化意見領袖(Culture Opinion Leader, COL)的網紅本身的素質能力,以及草根故事的講述方式。PAPI醬(姜逸磊)作為知名短視頻博主,在多個平臺上分享平易近人的日常趣事,引發廣泛的關注,但其參與出演的幾部院線影片均反響平平。一方面,短視頻內容的共情更多發于生活止于生活,關心的是“我與身邊的人”,而電影需更加凝練地創造高于生活的價值,應該具有映照社會的關切。PAPI醬作為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演員,盡管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但在表演和表達上的能力還有待提升。 另一方面,電影腳本宏大敘事下框架松散,對于敘事脈絡、情感脈絡和哲思脈絡的拿捏融合略顯生硬。片中,本想通過描繪“北漂”青年的真實生活引起共鳴,而其呈現出來的內容卻仿佛添加了“霧霾濾鏡”。喝酒蹦迪、私生活混亂、疲于奔命、蟻族蝸居等等,部分社會問題的確值得關注,但影片不應忽視當下草根文化環境的轉變:盡管生活多有不易和艱難,但如今的“北漂”青年是遒勁的小草,拼搏奮進、艱苦奮斗的正能量才是主色調。對于草根階級的過度消費反而成為了影片失敗的另一層原因。
關于網紅的輿論引導力這一議題,不論在學界還是業界均已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作為新時代的草根COL,他們很“接地氣”,代表了人民大眾對于流行文化的一種理解。然而馮提莫、莉哥、主播辛巴等網紅的“翻車”曝露了這種自下而上生長模式的弊端:囿于意見氛圍同質化和文化認知能力不足,其對輿論引導力的濫用也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因此,解決當下草根文化過度消費、流量經濟惡性競爭,應發揮主流媒體主體性,培養和推介立場堅定、文化自信、博學多長的新時代COL。首先,主流媒體應重拾“把關人”的角色責任,培養符合核心價值觀的COL,而非培養接地氣的明星。其次,主流媒體應將了解中華文化,將具有文化自信的COL作為主要的推介對象。最后,在COL培養和篩選上應注重知識廣度與專度相統一,既要有一技之長又應視野開闊,只有這樣的網紅才能創作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內容。(作者:戴潤韜,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