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看最多遍數的應該是一部動畫片《沒頭腦和不高興》沒頭腦做事情沒有想法經常出差,不高興總是情緒不好,沒頭腦還負責蓋樓把一個一百層的大樓忘記裝電梯,二十幾年過去當時還在笑沒頭腦而自己在工作中也經常做沒頭腦的事兒,長大成人才知道所有的動畫故事都曾經在現實中上演
《城南舊事》里小女孩英子的父親在重病中離開人世,在她天真爛漫的心靈里罩上了無法逆轉的悲傷。 《伴我同行》里四個男孩結伴當一回“英雄”去森林里尋找一具12歲男孩的尸體,主人公感嘆“我后來再也沒有交到過像十二歲時所擁有的那么好的朋友”。 《十七歲的單車》里一個被再婚家庭壓抑的北京孩子和一個入城務工的農村孩子,為了一輛被偷走的自行車爭得頭破血流。 每個人的成長都難免經歷一些坎坷,在你的成長過程中,最令你難以忘懷的事情是什么?跟兒時的好友還有聯系嗎?跟原生家庭的關系還好嗎?對離去的親人還有思念嗎?第一次被社會毒打的經歷還記得嗎?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你的故事也許能溫暖與啟迪同一片網絡下的陌生人。
每個人的成長都是萬分艱難的,伴隨著漫長的等待和破繭的疼痛;但與此同時,這條成長之路往往又充滿著如飛蛾撲火般的詩意況味。 在日本導演相米慎二的電影《搬家》中,少女蓮便經歷了一場由搬家而引發的內心宇宙的爆發。在面對家庭破裂、告別、死亡等沉重的人生變奏時,她從靈魂深處獲得了成長。而影片中對日本袛園祭的詩意呈現,以及結尾處的超現實主義長鏡頭,也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成長過程中的精神羈絆。 意大利電影大師費里尼導演的超經典之作《阿瑪柯德》,則是以一群少年在時代巨變中的內心沉浮來展現成長。在這場交織著荒謬戰爭和遙遠夢想的浮世繪圖景中,每個少年都注定逃不過外部世界的強大的牽引,正如影片中極具“美國夢”意味的那個夜晚,所有人都趕往海邊看巨輪,而隨后卻迎來一場漫無邊際的大霧。 不得不提的,還有希臘國寶級導演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霧中風景》。影片中,年幼的姐弟倆偷偷逃離故鄉,扒火車前往德國,去尋找從未謀面但常常出現在夢中的父親。充滿未知的旅途,無疑也處處藏匿著危險。安哲導演以深植于希臘古典文化的詩意鏡像,為這場尋父之旅描繪了一片迷人風景,同時也在姐弟倆心中烙下了難以消磨的傷疤。
一個男人要走過多少路,才能被稱為一個真正的男人——答案不光飄在風中,更飄在銀幕上。對于我們這代人來講,世界觀的塑造與形成除家庭影響與學校教育之外,閱讀與影像作品的薰陶自然也是居功至偉??赐晗旅娴倪@幾部電影 ,自然也不會讓男孩一夜之間就變成男人。但至少,能讓他們思考何謂友情,何謂擔當,何謂勇敢…… 《伴我同行》——可能是最溫柔的一部史蒂芬金影像化作品。聚焦于四個小伙伴的一次遠足,他們只不過渡過了一條河,卻似乎也一下子邁入了一個與他們想象中全然不同的世界——我后來 再也沒交到過像十二歲 時所 擁有的那么好的朋友,但,我們誰又不是呢? 《聞香識女人》——時下流行那句話是怎么說來著?有人出生就在羅馬,有人生出來就是騾馬。但,一個人的靈魂是否高貴絕不是由他的出身決定的,而之取決于你是否忠誠于你的內心,你所篤信的原則,是否永遠不會給自己的靈魂貼上價簽。這是一個一老一少互相拯救的故事,這也是一個每個 父親都該和自己的兒子一起看一遍的故事。 《一一》——和永載華語影史的《牯嶺街 》相比,這部楊德昌的最后一部完成作品明顯少了許多憤怒的質問,多了一個父親憂心忡忡的思考與掛懷。觀眾在影院座椅上的 這三個小時里,目睹了一幅家族的全景肖像;一段韶華消逝的過程;一場無疾而終的戀愛,一個孩子的老去,以及,就像法國人評論的那樣——一首生命的詩篇。
和男孩不同,女孩的成長往往并不是激烈對抗和挫敗感十足的過程,她們有著更含蓄又敏銳的目光,更平和美好的期待,也往往對外在世界有著角度更為情緒化的觀察和體驗。 在松太加導演的《河》里,身處高原牧區的小女孩央金拉姆目睹父親與祖父之間互不理解的隔絕狀態感到困惑不解;對于母親肚子里剛剛懷上的小弟弟,她也感到了一絲不安,似乎母親不再會對她百般寵愛;而高原曠野中不斷出現的死亡征兆又給她帶來隱隱的恐懼。究竟什么是出生,生么是死亡,為何本是帶著血緣關系的親情又摻雜著這么復雜難懂的曲折心思?這一切都被她帶著童稚神情的目光看在眼里,但卻沒法在依然簡單如白紙一般的頭腦中真正理解?!逗印芳氈氯胛⒌乜坍嬃艘粋€學齡前女孩在特殊的自然環境和家庭關系中第一次努力面對生死問題的困惑中,并從中體會到親情的珍貴與難以割舍。 如果時間退回到1983年,第四代導演吳貽弓將林海音的自傳體小說《城南舊事》搬上了銀幕,片中的小女孩英子,跟隨父母從遠鄉來到二十年代的北平城南生活。她生性善良快樂,對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和幻想。但從觀眾的角度,我們卻會發現她所遭遇的都是幼小心靈無法理解的宿命式悲傷。她發覺熱切美好的愿望并不能化解這世上成年人復雜的矛盾,在是非莫辨的困惑中她不能用幼小的心靈溫暖外在世界中一顆顆受傷的靈魂,也無法用天真的目光融化一出出人間悲劇,自己卻逐漸被無法消解的悲傷所籠罩。在淡淡的憂傷中,失去父親的英子跟隨母親離開了北平,在她身后留下的是一座幼年記憶中讓她留戀又困惑的古城。她快樂著來到這里,臨走卻收獲了莫名惆悵。在從孩子走向少年的歲月里,她第一次看清了人生另外的一面,它揉雜著對外在世界的情感、眷戀以及某些無法逆轉的悲傷:“悲”來自于經歷悲劇的人渾然不覺,“傷”是觀看的人為她泣然感傷。 同樣也是1983年,女導演黃蜀芹將著名作家王蒙的小說《青春萬歲》搬上了銀幕,觀眾們乘著時光機穿梭回了1952年北京的一所中學。那時的年輕人們斬斷了與舊時代的聯系而站在希望的入口處展望,把隨著新時代到來的輕松、釋然、興奮和喜悅化做對于未來理想主義式的熱切期待。兩位女主角中學生楊薔云和鄭波,一個熱情奔放,另一個平和寬容,她們深入身邊每一個人的內心生活,仔細了解阻礙羈絆他們的到底是怎樣的落后事物。她們為每一個身邊的人排憂解難,努力組織起沖破舊習俗勢力迎接新自由生活的隊伍,她們自身也逐漸成長為熱忱堅定的新時代青年。影片充滿了少女們個人情緒情感的流光溢彩式表達。它既有情竇初開的幻想,也有互相夸贊美麗的言辭,更有追求幸??鞓返目释K鼘⑦@些美好的個人追求和共同理想融為一爐,描繪了一幅被熱切期待的圖景: 所有人都可以甩開包袱重新上路,未來就在觸手可及的前方。
“人生必看的百部電影”第二期,為大家推薦關于“成長”的電影。很多時候,真實生活中那些“成長”的瞬間,幾乎都是偶然的,也許事后不經意反芻時才會確認,原來在那一刻、那一年,“我(被迫)長大了”。 你是什么時候突然意識到自己“長大”了的?歡迎留言分享你成長過程中那些刻骨銘心的瞬間與故事,以及你最愛的成長電影。 本期片單: 陸支羽: 《搬家》1993,日本 《阿瑪柯德》1973,意大利 《霧中風景》1988,希臘 楊時旸: 《花束般的戀愛》2021,日本 《孤味》2020,中國臺灣 三樓B座: 《伴我同行》1986,美國 《聞香識女人》1992,美國 《一 一》2000,中國臺灣 開寅: 《河》2015,中國大陸 《城南舊事》1983,中國大陸 《青春萬歲》1983,中國大陸
其實,沒有什么電影和書籍是“必讀”和“必看”的,更多的時候,相遇只是偶然,在偶然相遇之中得到某些觸動就已經算是幸運甚至奇跡。對于“成長”這樣的主題而言,更是如此,就像真實生活中那些“成長”的瞬間一樣,幾乎都是偶然和偶得,也許事后不經意反芻時才會確認“成長的發生”。 這是兩部新片,來自日本的《花束般的戀愛》和中國臺灣的《孤味》,前者通過戀情寫從青年到成熟的遭際、困境,反思與和解,后者寫幾個不同年齡的女人,年輕,中年,暮年時對婚姻和家庭以及親密關系的重新體認。 它們都以不同的故事寫了“成長”,有的是對愛情,從風花雪月變成家長里短,這是成長必須面對的變化,有的是對父母輩的情感判斷,對自我所處的情感困境的意外解剖,最終得到了某種更成熟,也更難以定義的答案。所有這些“成長”的過程都伴隨著痛苦與凄楚,最終都走向開闊,開闊指的是對他人,對自己,對一件事的判斷不再非黑即白,不再窮糾孰對孰錯,而是認清生活與人心本質上的復雜與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