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懷胎十月后,孕媽會出現宮縮,然后臨產,就像自然界的“瓜熟蒂落”一樣。但是,也有很多孕婦過了預產期,肚子卻沒什么動靜。過了預產期還沒生,有的媽媽比較淡定,還說“晚生的孩子是貴人”、“晚生的孩子更聰明”之類的話……
事實上,堅信孩子晚生更聰明更好這種想法不僅沒道理,還會誤導媽媽,導致一些不必要的悲劇。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過了預產期不生,可能會出現哪些問題。
事實上,預產期并非真正的分娩日期,在預產期當天發動的只有5-12%,看著這個數字,我們一起來看看,為什么過了預產期,寶寶卻沒有發動呢?
超過預產期仍未啟動的原因是什么?
妊娠不準確。
預產時間并非實際的分娩日期。受孕年齡、孕產史、月經周期的長短和月日的長短都會影響實際分娩日期。
對有些月經周期長(兩次月經間隔>30天),月經不規律,月經末次月經記不清楚,妊娠時用促排卵或其他輔助生育技術,往往無法準確計算預產期,需要結合早孕B超綜合推算。
所以過了預產期還沒有臨產跡象的孕婦,要結合醫生重新計算的預產期來判斷。
胎兒不能入盆。
因胎頭過大,到了預產期仍未入盆。這樣就使宮頸不能得到應有的刺激,不能刺激宮縮,進而影響破水的時間,到了預產期卻沒有動彈的跡象。
如預產期已過一周仍未啟動,建議孕媽及時到醫院檢查。大夫會檢查孕婦的健康狀況,并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
孕期催產素缺乏。
懷孕后期,胎兒會刺激孕媽分泌催產素,起到促進分娩的作用,如果孕媽分泌催產素不足,就無法使胎兒順利出生。
胚胎發育異常
無腦兒、腦積水、胎兒連體等胎兒畸形的孕婦,由于胎兒發育異常,往往還會導致臨近預產期而無分娩跡象。
超過預產期的風險是什么?
一般來說,胎動、羊水和胎盤功能正常,過預產期兩周后分娩,對胎兒和母親都沒有太大的影響。
如在預產期兩周后還沒有分娩,稱為過期妊娠,過期妊娠對母兒都有很大的危害,如胎盤會逐漸老化,羊水量減少,胎兒可能會缺氧。此外,隨著時間的延長,胎兒體積逐漸增大,胎頭骨質硬化,可能導致難產。
預產期過后還沒有開始,該怎么辦?
假如孕媽在預產期尚未開始,醫生就會進行一次全面的檢查,以了解胎兒宮內狀況,孕媽自身情況等等,例如胎兒大小,臍帶血流情況,胎盤成熟情況,羊水情況等等。如各項指標均正常,胎心監護也正常,孕媽可繼續等待,此時可根據醫生建議適當開展以下運動以促進分娩:
步行是孕期后期最合適的鍛煉方式,可幫助胎兒下垂盆腔,放松盆腔韌帶,為分娩做好準備。
爬樓:常聽醫生對已過預產期的準媽媽說:“爬樓吧!”爬樓可以鍛煉大腿和臀部肌肉群,有助于胎兒入盆,使第一產程盡快進行。
步履輕快:手扶桌邊,雙腳平穩地站著,慢慢彎曲膝蓋,骨盆向下,雙腿自然分開,直到完全彎曲為止。然后慢慢地站起來,用腳力向上蹬,直到兩腿和骨盆都直立,反復幾次。
(提醒:妊娠結束后,不管選擇什么運動,都要有家人陪伴,以防孕媽隨時進行。)
懷孕婦女在預產期后7-10天一般不啟動宮縮,可根據情況進行水囊放置,靜脈滴注催產素等。在藥物孕育之前,要進行一系列的檢查和監測,以評估胎兒狀況和胎盤功能,例如在檢查中發現胎兒過大,可考慮盡早開始孕育。若宮頸成熟度良好,胎盤功能良好,羊水流量正常,則可繼續等待。
相反,當這些指標出現異常時,醫生可以選擇剖宮產來終止妊娠,保證母子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