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蛋,一袋牛奶,定期配以素食,「蛋奶工程」及營養午餐計劃,讓孩子們吃得既飽又好;設有六藝廳、乒乓室、開放式書吧、科學實驗室等社團活動場所,并配有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設備。
這個中心小學就是汶川地震后在陜西省略陽縣的接官亭鎮重建的。這一年,學校遭受重創,好在浙商銀行聞訊后撥款100多萬元援建。經過13年的持續不斷的捐贈,浙商銀行以潤物無聲的關愛使學校重現生機。
浙商銀行從“雛鷹計劃”到“彩虹計劃”,再到“一行一校”結對幫扶,他們不斷提升教育扶貧模式,堅持用實際行動夯實脫貧基礎。
彩虹搭起了一座橋。“彩虹計劃”將于2020年推出,主題是“支持農村振興”,幫助留守兒童家長返鄉創業,陪伴子女成長。與此同時,浙商銀行自建"e家銀商城"采購分銷平臺,通過直播、帶貨等方式,幫助部分學生家庭銷售核桃、花椒等特色農產品,銷售收入用于補助學生生活費用,支持當地助農企業和農村經濟發展。
"要讓爸爸媽媽和我在一起。"在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陽陽的父母從“彩虹計劃”中獲益,陽陽的臉上露出了笑容。據悉,“彩虹計劃”自2007年啟動以來,14年累計籌集社會捐助2470萬元,為2.35萬名山區學生保駕護航。
在2004年,浙商銀行推出了“雛鷹起航-浙江千名貧困生助學計劃”,捐款金額達528萬元,并由此形成了“勤儉節約、公益扶貧”的傳統。近10多年來,公益助學活動已由浙江發展到湖北、甘肅、四川、貴州等地。除重視兒童學習、成長的環境外,近幾年的“公益學生”活動更注重兒童的心理健康和個性發展,通過邀請籃球隊進校園、聘請越劇教師在學校成立音樂社團等方式,培養兒童的興趣愛好,提高兒童的綜合素質。
"剛剛看到這座大樓,我幾乎認不出那是學校宿舍。新宿區很好,墻壁雪白,被子也嶄新…”住校生小丁這樣描述住在新宿區的經歷。在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車田鄉小丁中心小學上學的小丁,是第一批結對學校之一。校址被資助實施翻新工程,讓學生擁有一個更安全,設施更完善的生活場所。
在“一人一校”結對幫扶的源頭上,又回到了接官亭鎮中心小學。今年9月,浙商銀行依托全國網點布局,以“接官亭鎮中心小學援助模式”為藍本,向全國推廣,鼓勵各地分行定點幫扶一所鄉村學校,在基礎設施、學業、生活和素質教育等方面給予全方位支持,建立一整套標準化的小學階段教育扶貧模式,振興鄉村教育。
絕大多數結對幫扶對象地處偏遠山區,去年疫情防控期間,浙商銀行啟動了“防疫保學”行動,為兒童準備口罩、洗漱消毒用品和文具。到2020年底,全國共有18所鄉村小學實現了“一行一校”結對幫扶,共資助學生6241人,教師516人,覆蓋了貴州省長順縣、四川省鹽源縣、湖北省通城縣等地的農村小學。
"百分百關愛,百分百送達",讓每一份善款、每一件物資都真正為需要幫助的人,背后的機制保障是不可或缺的。
《彩虹計劃》由浙江省陽光圓夢基金會負責落地實施,中間不收取任何費用;通過浙江電視臺全程直播,公布捐贈的相關信息,線上線下都能保證善款“100%送達”。通過結對幫扶,與地方教育部門和有正規資質的公益性社會團體開展合作,規范幫扶資金的管理。
堅持不懈地堅持下去,吸引了眾多社會愛心人士參與到助學活動中來,匯聚起強大的力量,也贏得了社會的贊譽。到2020年,浙商銀行“讓貧困群眾感受金融溫度”項目被國務院扶貧辦評為“企業精準扶貧50強”。
「減貧讓地方有持續「造血」的能力。浙商銀行創新探索可持續發展的幫扶模式,真心實意、真抓實干,在教育扶貧、產業扶貧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