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整理保護畬家祖圖。(資料圖片)
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數十件畬族相關文化藏品在羅源縣檔案館展出。這間展出藏品的“檔案說畬族”文化展廳吸引了眾多畬族文化研究專家的注意。羅源是畬族文化主要發祥地之一,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畬族傳統文化傳承與保護面臨困境。羅源縣檔案館創新機制,收集散落在民間的畬族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開發利用,讓畬族珍貴記憶“活”起來?!傲_源通過收集畬族文化遺產并對其歸類整理及數字化處理的做法對于用活檔案是很好的實踐,在全省是很超前的?!眮碜愿=ㄊn案館信息技術處的許楊陽說。
畬語專家遺愿得償
“我走后把我的研究成果交給檔案館。”這是86歲的游文良老先生在2020年去世前對家人的叮囑,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自己的手稿能為研究畬語提供參考。
羅源縣檔案館館長游寶枝告訴記者,游文良是畬族文化傳承的守望者,是全面研究畬族語言的專家,他數十年如一日從事畬語的學術研究。因通宵達旦地寫作和研究畬語,老人家晚年雙目幾近失明。2019年,游寶枝曾多次登門拜訪,游文良老先生決定將畢生心血捐贈給縣檔案館保存。
“作為晚輩,我支持父親捐贈手稿,畬語是畬族文化的一部分,由檔案館專門保存可以達到文化傳承效果?!庇挝牧純鹤佑侮险f。
游文良老先生掌握的文獻和檔案分兩次捐贈給羅源縣檔案館,共計捐贈了專著21冊、手稿近300卷、音頻磁帶28盒、證書12本、影集1冊、發音記錄卡片1297張。
檔案業務專家鄭耀潤介紹,為了發揮這批檔案的特殊價值,檔案館申請了省級國家重點檔案搶救與保護項目的專項經費十五萬元,開展檔案整理、掃描、修裱等工作。目前,為期近兩年的修復分類工作已經進入尾聲。
語言手稿類檔案較為罕見,為做好檔案整理,檔案館多次組織羅源檔案專家前往省檔案館學習,逐步建立起一套畬族語言手稿類檔案整理規范,實現檔案業務水平的提升。
去年8月,省檔案館修復人員還對羅源霍口畬族鄉破損的14冊線裝古籍和18件清代地契、執照等進行了20多道工序的搶救性修復,并制作一套仿真復制件用于日常展示。
“畬家祖圖”住進新家
開山履歷祖圖、畬族族譜……羅源縣檔案館不斷迎來各類畬族文化新藏品。
今年4月,羅源縣起步鎮黃家灣村委托檔案館管理黃家灣村浿頭村“畬家祖圖”。黃家灣村是畬族行政村,也是畬族遷徙的重要中轉站。檔案館收藏的這幅開山履歷祖圖規格為43厘米×18米,繪制于咸豐七年(1857年),主要材料為上好土布,以工筆國畫呈現。
黃家灣村村支書告訴記者,以往祖圖一直用袋子裝著放在鐵柜子里保存,只有供奉時拿出來。由于年代久遠,加上環境潮濕,祖圖已出現破損、蟲蛀、字跡模糊等問題,這讓他十分心痛。“與村民們商議后,我們決定將祖圖、祖圖公據、各地族人捐物捐資名單、族譜這4件‘寶貝’放進檔案館里,以便后人查看?!?br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outline: none !important; padding: 0px; list-style-type: none;">
羅源縣檔案館副館長鄭瑤汀說,由于開山履歷祖圖及其他兩件藏品為土布所制,修復難度較大,因此,縣檔案館先將這幾件藏品進行消毒,現已完成仿真復制工作,后續會與其他修復機構聯系,盡最大努力將其修復完整。
“檔案說畬族”成活的記憶
縣檔案館對畬族文化進行保護利用獲得了大家的認可,收到的捐贈品越來越豐富。
據介紹,羅源縣方志辦前主任吳順良以及羅源剪紙非遺傳承人朱學舜等都向檔案館捐贈了珍貴的畬族文化相關藏品。
吳順良向縣檔案館捐贈了畬、漢族譜共21冊,他介紹,族譜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畬族族譜對于畬族文化的傳承有重要意義。他希望更好地發揮這些珍貴族譜的價值。
今年82歲的朱學舜老人從小就癡迷剪紙,已堅持了70余載。他捐贈的一套《畬家過年》剪紙作品共12幅,展現了畬家的釀年酒、制糍粑、祭祖等民俗場景,這套作品共花費了他三年時間。朱學舜表示,將這些寶貴的作品存入檔案館里并向公眾展示,是傳承畬族文化的上佳選擇。
“不管是畬語手稿還是其他畬族文物,我們都希望這些‘寶貝’能在良好的環境和先進的技術下保存。日后,我們會繼續對藏品進行仿真復制用于展覽,利用數字化技術再次開發,做到存歷留憑,為后人服務?!庇螌氈φf。(記者 任思言 通訊員 劉舒婷 劉其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