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上午,中國羅源濱海玉石文化城開街。
“開街大吉!”祥獅歡騰舞躍添瑞納喜,嘉賓上臺扣住電子屏上的金獅門環,隨著主持人一聲宣布,寓意七彩羅源的七彩祥煙騰空,現場沸騰。
17日上午,第二屆羅源玉石文化藝術節暨中國羅源濱海玉石文化城開街活動,在位于羅源灣濱海新城F區的中國羅源濱海玉石文化城中央廣場舉辦。這是羅源擦亮“天下石、羅源工”品牌,助力打響閩都文化國際品牌的又一玉石盛事,市民新春旅游也由此再添打卡地。
開街文化演出《玉石之魂》。
百位匠師“回家”
濱海玉石文化城開街
“分散全國各地、四處謀生的羅源玉石雕刻工藝美術工作者,今天正式回歸了!”昨日上午,此次入駐中國羅源濱海玉石文化城(簡稱“濱海玉石文化城”)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潘驚石的一席發言,道出上百位羅源籍玉石匠師助力家鄉文化產業建設的拳拳之情。
羅源玉石雕工,在業界素有“天下石、羅源工”的美譽。壽山石、青田石、雞血石等各類能雕刻的玉石,都能在羅源玉石匠人手上,打造成一件件精品。雕“天下石”的羅源玉石匠人,足跡遍布全國,其中走出了5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11位中國玉石雕刻大師、26位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可謂群星璀璨、人才輩出。
在外闖出新天地的羅源玉石匠人,心頭牽掛家鄉日漸冷清的玉石雕刻產業。去年羅源啟動玉石產業人才回歸工程、出臺玉石產業振興扶持政策后,他們積極響應家鄉號召,紛紛返鄉。
如今的濱海玉石文化城,規劃商鋪202間,以林飛、潘驚石等4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14位省級工藝美術大師領銜的101位玉石雕刻匠人,入駐159間商鋪,為濱海玉石文化城的打造,奠定了人才優勢。
17日,記者在濱海玉石文化城看到,藝術館風、古典風、簡約風……街區商鋪裝修風格各具特色。門口鮮花迎賓,各戶紅旗招展,開街氛圍濃烈。
濱海玉石文化城開街,吸引眾多游客打卡。
玉石“年味盛宴”
市民“搶鮮”游逛打卡
“想欣賞玉石雕刻精品,原來都要去福州市區,現在家門口就能看了,當然第一時間就要來啦!”羅源百姓丁銀欽想買一個玉石掛件,這次他將第一站選在了濱海玉石文化城,說起開街,他一臉自豪。
和丁銀欽一樣,在開街第一天“搶鮮”打卡濱海玉石文化城的市民可不少。活動主辦方為打卡市民準備了一場年味十足的玉石文化盛宴。
開街文化演出現場,舞蹈《玉石之魂》,通過寫意的舞姿,讓觀眾充分感受玉石雕刻藝術創作之美。而展現羅源玉石雕刻文化千年傳承底蘊的拜師禮儀展示,讓觀眾品悟羅源玉石雕刻人才輩出背后的真諦。
在濱海玉石文化城的街區中央,人流穿梭,“玉石集市”正在熱鬧舉辦,攤鋪商家紛紛拿出精美的動物、瓜果等精美雕刻作品,吸引游客駐足圍觀。
經營原石生意多年的黃新春,昨日成了街區“最靚的仔”,他的一款標價300萬元的芙蓉石原石展品,吸引不少路人圍觀。他告訴記者,這是他收藏多年的寶貝。“濱海玉石文化城開街是家鄉的一件盛事,我也想把好的寶貝,拿出來分享交流。”黃新春說。
記者了解到,春節正月初五到初十,街區每天都將舉辦“玉石集市”。另外,從昨日起到正月十五,林飛、黃寶慶、潘驚石、鄭幼林、鄭良東、鄭安、邱瑞坤等玉石雕刻名家,將在街區各自的商鋪(藝術工作室)內,舉辦迎春玉石主題展,為游客奉獻一場年味十足的玉石盛宴。
活動現場的拜師禮儀展示。
振興舉措頻頻
打造玉石雕刻藝術之都
濱海玉石文化城所在街區是充滿古韻的雙層徽派建筑,它面朝羅源灣,從街區遠眺,即可看沙鷗翔集,故濱海玉石文化城也被入駐商家譽為“最美濱海玉石文化城”。入駐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林飛相信,它的開街,將是羅源玉石產業發展的新起點。而這一起點,離不開羅源縣委、縣政府持續推出的產業振興舉措。
從唐代的萬壽塔、宋代的圣水寺十八羅漢像、元代的玉香爐,以及新中國成立后的九獅鼎爐、四季香爐,羅源玉石文化傳承千年,底蘊深厚,“羅源工”技藝精湛。
游客在玉石文化城“玉石集市”內選購玉石。
2022年,為振興羅源本地的玉石文化產業,羅源聚焦市委、市政府打響閩都文化國際品牌的工作部署,啟動實施玉石產業人才回歸工程,并出臺了《羅源縣玉石雕刻文化產業發展實施方案》,以“打造玉石大師發展平臺、擦亮‘天下石、羅源工’品牌,建立玉石文化產業集聚區”為目標,發力玉石雕刻文化產業鏈,著力打造“中國玉石雕刻藝術之都”。方案從場所入駐、人才安家住房等六個方面進行大力補助,有力促成了此次上百位玉石匠人的回歸。
記者了解到,圍繞濱海玉石文化城的打造,接下來,羅源還將通過打造獨具地標性的玉石美術館、成立大師級示范工作室、創建互聯網平臺基地和玉石文化研究中心等舉措,提升產業發展層次,延伸產業鏈條。同時,積極展開濱海玉石文化城二期建設,計劃新增玉石商鋪100間,再吸引百余名玉石雕刻人才回歸。
“我們還打算將玉石文化城同八井畬族小鎮、羅源灣海洋世界等周邊文旅景點相融合,打造文旅線路,讓濱海玉石文化城全面扮演好文旅經濟發展的火車頭角色,打造全縣第三產業經濟新增長點。”羅源縣相關人士介紹。(記者 李錦清 通訊員 黃益輝 劉其燚/文 記者 林雙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