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1684次司機,G1684次列車請關門。”1月22日大年初一,G1684次列車的車長丁珊珊在確認旅客上車后,通過對講機發出關門指令。列車緩緩從廈門站駛出,開往目的地昆明南站。
這趟列車的單趟運行時長超過13個小時,全程由丁珊珊所在的南鐵福州客運段值乘。和平時一樣,丁珊珊在值乘時隨身帶著一樣“寶貝”——一個裝滿各種小物件的“百寶箱”。
列車開行不一會兒,一名看上去只有四五歲的孩子引起了丁珊珊的注意。孩子在座位上焦躁地踢著腿,對于媽媽要其“安靜下來”的要求毫不在意。“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呀?今年多大啦?”丁珊珊俯下身和孩子搭話。見孩子沒有理會自己,丁珊珊拿出自己的“百寶箱”,里面不僅有拼圖玩具,還有一些玩偶和糖果。
孩子的注意力馬上被“百寶箱”中琳瑯滿目的小物件吸引了,也開始禮貌地回應起丁珊珊的問話。“阿姨,我想玩這個,可不可以?”“當然可以呀,那你要聽媽媽的話噢!”沒幾分鐘,孩子眼中的焦慮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對解魔方的新鮮感。
作為一名“95后”列車長,丁珊珊雖然年紀不大,但已擁有超過8年的列車值乘經驗。細心的她總能從旅客細微的表情中察覺出異樣,而不同旅客在出行過程中五花八門的需求,也讓丁珊珊“百寶箱”里的小物件越來越多。
“小朋友比較容易哭鬧,所以這個小箱子起初是放一些哄孩子的玩具。”丁珊珊說。后來,有的旅客手機沒電了,她就添置了充電寶;有的旅客隨身攜帶的行李箱突然崩開了,她又放進了封箱帶;還有的旅客出現過低血糖,她又把白砂糖揣了進去。時間一久,丁珊珊的這個小箱子成了名副其實的“百寶箱”。
特別關注車廂里的孩子,能夠給小旅客天然的親近感,這與丁珊珊的成長經歷不無關系。丁珊珊的老家在內蒙古烏蘭浩特,兒時她又是在外婆所在的黑龍江哈爾濱就讀小學。每年寒暑假,丁珊珊會被家人送上往來烏蘭浩特和哈爾濱的列車,獨自乘車回家或返校。對她而言,列車軋過鐵軌發出的“咣當咣當”聲和列車員每一次“怎么又是你一個人”的發問,是童年時代最深刻的印記。
從那時起,丁珊珊就立志要做一名鐵路工作者。
2014年,剛剛成為列車員的丁珊珊開始值乘K477次列車,這趟車從貴陽出發,終到福州。列車運行間,一幅“流動中國”的畫卷展現在眼前——山里的孩子從祖國的大西南出發,穿山越嶺抵達大海之濱,滿眼都是希望。
每次與車上的孩子們道別,丁珊珊都會站立在車門邊,微笑著目送他們離開。“今天我看著來來往往的孩子們,就像看到了10多年前的自己。”丁珊珊說。(記者 顏之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