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各大資本癥在瘋狂清倉新能源股,為何小米百度卻要逆勢而上?新能源汽車現在還吃香嗎?現在投資新能源汽車還能賺錢嗎?小米和百度為社么要進軍系能源汽車?有疑惑的觀眾請繼續往下看。
日前,據媒體爆料,小米目前已確定造車,并由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親自帶隊。2月21日晚間,小米集團發布自愿性公告,澄清媒體關于進入電動汽車行業的報道。公告稱:“本集團注意到近日若干媒體有關本集團擬進入電動汽車制造行業的報道,本集團一直關注電動汽車生態的發展,并就相關行業態勢進行持續評估及研究。本集團就電動汽車制造業務的研究還沒有到正式立項階段。”
雖說口頭澄清,但目前小米集團與汽車有關的專利已經達834件,包括變速車檔、車輛定速巡航、車輛操控、車輛導航、停車信息預測等。
相比之下,百度造車的進程就清晰明了多了。2月18日,在電話會議上,公司董事長兼CEO李彥宏透露,百度與吉利合資的汽車公司進展正常,目前已選好了品牌名稱、任命了CEO。距離造車也只是一步之遙。
目前來看,科技公司進入“造車界”有著非常明確的目的,就是創造新的增長點。對于百度和小米而言,踏進造車的大門或許并不難,在過去數年間,太多太多的互聯網大佬深入其中,無論是成功與失敗,“雷”基本都被踩過了,后來者只需“繞著走”基本就不會出什么太大的問題。
但是,無論是互聯網巨頭還是造車新勢力,甚至是整車制造商,造車需要持續的資本投入,產品研發、渠道鋪設、品牌構建和創新,都將給這些即將造車的公司們帶來巨大的壓力。簡單點說,造手機和造車還真不是一回事。
資本大佬“清倉”新能源
就在今年的2月13日,高瓴資本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公布了截至2020年第四季度末的美股持倉情況。數據顯示,高瓴資本在美股市場持有95家公司股票,總市值為125.78億美元。
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末,高瓴資本持有理想汽車約160萬股、蔚來約241萬股、小鵬汽車約90萬股。
但是高瓴資本在2020年底前已清倉了國內新能源造車新勢力理想汽車、蔚來汽車和小鵬汽車的所有股票。要知道高瓴資本是蔚來汽車、小鵬汽車早期的投資人,是理想汽車IPO的認購方之一。
不過,高瓴資本在新能源板塊并未徹底抽身,而是調整了方向。在A股市場投資了隆基股份、通威股份、寧德時代、恩捷股份,以及港股市場的信義能源等,相對關注新能源產業鏈中游的新材料、電池等。而就在2月18日,比亞迪確認,高瓴資本投入2億美元參與比亞迪最新一輪定增。
以目前高瓴資本的調倉策略來說,似乎風向正在發生改變。
現如今,新勢力們受資本追捧的熱度依舊不減,但高瓴等敏銳的投資者,已經開始在新能源領域轉向新能源產業的中上游,在動力電池、芯片領域“大肆擴張”。這背后,也進一步體現出整車制造門檻高,競爭者眾多,并不是利潤的核心。
相比之下,動力電池仍處在進化的過程中,擁有更多的可能性,而汽車芯片也處于連續升級的關鍵期。目前,全球汽車芯片都處在一個極度缺乏的時期,抓住汽車電子、動力電池等供應鏈的決定權,才能夠在新能源領域有所收獲。
所以在這個行業風口轉變的大背景下,但愿百度與小米的入局還不算晚。
造車是唯一的“突破口”
回到前面的話題,造車為什么會被認為是互聯網公司新的增長點。
翻看百度的財報不難發現,百度2020年總收入1070.74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約0.32%;同期凈利潤為220.2億元,同比增長約21.11%。即便凈利潤實現明顯增幅,但百度依然在2020年遭遇了上市以來首次營業收入的下滑。對于一家互聯網公司而言,這絕不是好消息。
所以求變,正是一個互聯網公司應該去做的。
可以說百度近幾年的困局就是一直都沒有找到一項能帶動自身突破瓶頸的業務,很明顯,在BAT三巨頭中,百度早已掉隊。目前來看,百度一直所追求的“移動時代”已成為過去時,“AI時代”才是今后的發展趨勢,所以說如今的百度需要一個全新、嶄新、富有活力的新業務去帶動整個公司的業務。
小米也同樣如此。手機一直以來是小米最主要的業務之一,但小米賣手機真的不掙錢。小米在2018年上市后,面臨的卻是國內智能手機市場日趨飽和的局面。在2019年,小米在國內手機市場份額排在第四,在2020年第四季度,小米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為11.2%,排名第三,華為降至第五名。
目前,全球手機市場趨于飽和,國內手機市場已經進入互相肉搏的階段。整體的手機市場持續出現萎縮,廠商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想要從中贏得更大的利潤幾乎是不可能的。
與此同時,資金壓力同樣是另一個挑戰。以低價建立優勢的小米,并不擅長制造利潤,2020 年第三季度,小米凈利潤率僅為 5.7%,同期蘋果凈利潤率則接近 20%。
據小米財報顯示,截至 2020 年第三季度,小米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和短期投資為 559 億元人民幣。2020 年底,小米又通過增發配售股票、發行可轉債的方式獲得了近 40 億美元資金。
看起來,小米手握大筆現金,但在主營業務上,小米目前的勁敵還有很多,華為、OPPO、Vivo都在其中,如果現在急于開展一個耗資巨大的新業務,就算現金流充裕的小米也會有著不小的壓力。
怎么想這個“增量”也是汽車
2020年全球汽車市場的智能汽車滲透率僅為45%,而2025年該數據預計將提升到60%。與此同時,在新能源汽車方面,目前滲透率只有不足5%。要知道在歐洲的挪威,電動車滲透率超過68%。全世界2500萬輛的汽車總量,哪怕只有25%的電動車,也足夠讓現在所有新勢力和傳統車企電動車業務好好活著了。
雷軍最有名的一句話 “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新能源的風口已經吹了又吹,雷軍如果沒有發現這個風口估計沒有人會相信。幾次止步,也充分體現了雷軍的謹慎。他投資蔚來、小鵬,都是跟投,IPO時都沒超過5%。2015年之前,他一度認為“造車新勢力都是騙子”。但看著蔚來、小鵬、特斯拉一個個走向巔峰,沒有人會不眼饞,百度、小米現在造車也許真的不晚。
現如今我們看到的是百度和小米的股價依然在上漲,說明最少在國內,造車行業還是有一定的投資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