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是一種消極的情緒狀態,是對未來事件的擔憂,可以伴隨著各種身體癥狀。環境或社會壓力會引發焦慮,這種現象通常是一種適應性反應,有助于動物或人類保持謹慎,更好地應對潛在的威脅。然而,在諸如創傷后應激障礙等焦慮癥中,患者表現出過度或持續的焦慮.此時,焦慮變成了一種病態狀態。在現代社會,由于工作節奏和壓力的增加,焦慮障礙變得越來越普遍。同時,焦慮也是抑郁癥發病率中最常見的伴隨癥狀,增加了自殺的風險。為了探索治療焦慮癥的新策略,有必要更好地理解控制這種情緒狀態的神經回路。
先前的研究表明,焦慮癥是由多種神經網絡控制的,包括前額葉和杏仁核。然而,影響焦慮狀態的關鍵節點尚未被很好地理解。
2021年2月1日,南加州大學慧中惠濤分校和李一志團隊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NeuroScience,Medialpreopticareaantagonisticallymediatesstress-inducedanxietyandparentalbehavior,)雜志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揭示了協調焦慮和父母行為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在本研究中,作者觀察到內側視前區(mPOA,中視前區)的谷氨酸神經元對負面環境刺激和由生理壓力和社會壓力引起的焦慮有反應。相反,mPOAGABA可以編碼積極情緒,抑制焦慮。有趣的是,這兩組神經元也以相反的方式調節父母的行為:GABA神經元促進,而谷氨酸神經元抑制親本行為。這種競爭一方面可以通過內側視前區的局部微環發揮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谷氨酸神經元和GABA神經元投射到中腦導水管周圍的灰質來實現。結果表明,內側視前區是協調焦慮與父母行為的關鍵中心,有可能成為焦慮癥的治療靶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