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于各國開始對環保的重視,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在世界各地如火如荼地展開了。現在全球能源結構都在朝著高效、清潔和多元化方向轉型,各國不約而同地加快了建立“去碳化”能源體系和工業體系的發展步伐。日前,日本開始針對純電動汽車(EV)等去碳化相關產品的零部件進行增產投資。
具體情況為,TDK將在3年內投資超過5200億日元,用于蓄電池的研發和增產。羅姆(ROHM)對純電動汽車使用的新一代功率半導體,將產能升至5倍左右。在圍繞去碳化潮流下市場擴大的純電動汽車領域,新的零部件供應鏈也正在確立。
響應去碳化號召
其實,日本各電子零部件企業此次積極擁抱去碳化相關產品,也和日本最近的政策有一定的關系。
前幾年,一直被人們認為“清潔”的日本,實際上在大力發展煤電產業。在國內大批核電站關閉后,國內能源產業出現缺口,迫使日本轉向擁抱傳統化石能源發電,也使得日本的能源進口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應提升。這導致近些年的日本政策,一直圍繞為消除上述影響而進行。
不少日本企業都已經逐步放棄如煤炭火力發電等依賴化石能源的產業,將重心轉移至可再生能源產業。如東芝便計劃到2022年向再生能源領域投入1600億日元。
2020年12月,有媒體報道日本中央政府和地方磋商并制定的去碳化進度表框架曝光,內容顯示日本政府將在2050年完成去碳化目標,主要布局海上風力和氫能等14個重點領域,大力發展純電動汽車產業,力爭與燃油車持平。同時,日本還會繼續核電方面的開發,以緩解國內緊張的能源問題。
其中,有關汽車方面的規劃,日本計劃在2030年左右,將市面上的輕型汽車等產品都轉為純電動車型或是混合動力車型。而這或許也是日本各電子零部件企業投資純電動車產業的重要原因。
去碳化是全球目標
轟轟烈烈加速去碳化發展的不僅僅是日本,全球多個國家都在實施“去碳化”。2019年,歐盟委員會氣候行動總司司長Artur Runge—Metzger就曾提出,為了實現2050年的去碳化目標,乘用車、貨車以及卡車、巴士等,都可以在2050年采用可再生能源,比如電能、氫能、生物燃料等。
目前,歐洲多國都已經給出了禁燃時間表。比如英國有提出將在2030年前禁售汽油和柴油新車;挪威更早,將會在2025年實施燃油車的禁售。
歐洲為了加速去碳化進程,同樣推出了多項利好政策。比如德國就加大了對新能源車型的補貼,其中4萬歐元以下的補貼額度增長了50%;車價高于4萬歐元的純電動汽車和插混車,則分別可以獲得每輛5000歐元和3750歐元獎勵。
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利好下,2019年12月德國新能源車型市場占比為4%,到了2020年12月德國新能源車型占比乘用車的市場份額則達到了26.6%。同樣實施了一系列政策的法國,碳排放也直接達成了2021年的減排目標。
而一些國際知名供應商也早早的開始了新能源產業方面的布局。
在2020年8月,國際汽車零部件巨頭采埃孚集團也正式宣布,公司將于2021年起將研發重點放在長續航里程的混動車及電動車方面,而不再研發內燃機傳統系統的部件。博世、德爾福在內的多家大型傳統供應商也紛紛開始轉型。
中國市場去碳化動作頻頻
當全球都在積極進行去碳化的時期,中國也同樣為加速去碳化發布了多項政策。
近期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便指出,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持新發展理念,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發展方向,以融合創新為重點,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汽車強國。
目前國內市場上的新能源車型占比還不是很大,汽車廠商以及零部件供應商的新產品還沒有體現出經濟效益,企業的助力產品依舊是燃油車為主。而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不斷發展,車企和供應商必然會在新能源項目上提前布局。
《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還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2035年純電動汽車成為新銷售車輛的主流。我國的新能源產業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這對包括車企、供應商、電池等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都是一個利好消息。
現在純電動汽車的未來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了,相信在未來的某一天,馬路上將再無燃油車在飛馳。